辯心裡還怕不知多少年後,被別的朝代說成是他們的本土作物呢。
畢竟有些人,不要臉是出了名了!
以麥子為主以後,劉辯便可以拿出系統中的優質麥種拿出來種,如此一來,糧食產量提高那是輕而易舉的。
當然光種植麥是不行的,劉辯還決定從系統之中兌換幾種優質的糧食。
早年劉辯兌換出了番薯,如今番薯已經在雍涼廣泛種植,憑藉紅薯也救活了許多百姓,而且紅薯的各種吃法,也被百姓給研究出來了。煮烤這個都知道,但聰明的百姓們,發現紅薯不利於儲藏,便製作出了紅薯粉,利用紅薯粉,可以製作湯圓,這是一個意外之喜。
這一次,劉辯看上了玉米,土豆!
這兩種作物,都是明朝傳入中華,其產量之高,遠勝於五谷之中的麻,菽,黍等作物。
玉米自不必說,一根玉米杆上能生長兩到三個玉米棒子,一顆玉米便能讓一個人飽餐一頓了。玉米可以煮著吃,還可以研磨成粉,製作餅。以漢代的技術,玉米的吃法完全可以承受。
並且玉米杆更是寶物,它生長週期短,可以用來製作肥料,也可以餵給牲畜食用。劉辯拿下河套準備建立馬場養馬,正可以用玉米秸稈充當牲畜口糧。
土豆,與番薯一樣產量很高,吃法上可以做菜,可以煮著吃,蒸著吃。並且土豆的藤蔓,也可以給牲畜吃,雖然這個時代還沒有炒菜這個說法,不過也不妨礙土豆的種植。
劉辯思考一番,決定在兌換出大豆來,大豆也就是黃豆,其實大豆在這個時代也有。它就是菽,只是這個時代的大豆顆粒很小產量不高,與後世的大豆不太一樣。
以麥為主食,輔以番薯,玉米,土豆,大豆,這是劉辯決心改變穀物種植,來提高作物產量的辦法。
甚至不需要其他種植技術,培育技術,劉辯只要用這幾種作物代替五穀,劉辯手下的糧食產量便能夠提高許多許多。
但劉辯並不滿足,這幾年他可以一心一意治理國家,既然這幾年他以發展生產力為主,自然要想盡辦法提高生產力為上。
劉辯繼續巡視著系統商城中的技術,想辦法用於農業之上。同時腦子裡,思考著行之有用的辦法。(未完待續。。)
第518章召喚人才
除改變耕種作物提高糧食產量的辦法之外,劉辯又思考著其他的辦法,儘可能提高大漢的生產力。
作物的品種是根本,除此之外,便是工作效率。
何為工作效率?大漢時期百姓耕種靠的是人工種植,土地的開墾以人力挖掘與牛耕為主。牛在古代是寶貝,律法上殺牛是犯法的,有時候饑荒戰亂,一個村子都沒有一條牛,耕種便靠人力挖掘,可以想象生產力的落後了。
而在後世,耕種靠的是機器,速度快了不知道多少倍。
打個比方,同樣大小的一畝地,用人力挖掘可能需要三到五天,用牛耕需要一天,用機器只需要一個時辰。
但由於漢代技術的落後,有的家庭不光沒有牛,甚至是耕種的鋤頭,農具都沒有,這也就造成了生產的落後。
比如玉米這種作物,可以春播,可以夏播,生長週期短,一年可以播種兩季,一季只需要四個月左右的時間。可由於開墾土地上浪費了大量的時間,春季播種之後,再到收穫,想要夏季在播種,然而時間卻不夠了,因為土地沒有開墾的時間。
原本一種可以種植兩季的作物,卻只能種植一季,假如能夠提高開墾的速度,將作物兩季都種植上,那糧食產量不就呈倍數增長了嗎?
土地的開墾,就只能從農具,耕牛方向入手了,劉辯想到這一方面,便要做出完整的計劃。
“朕既然兌換出這幾種作物,農業方面就要搞好!”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