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六十五集 南北雙雄

未泯滅。匈奴西遷,不但為蒙古草原逃難者準備了後路,且為遠征者提供了極具誘惑力之目標歸宿,導致一次又一次由東向西之民族大遷徙。其後先是柔然,而後突厥,而後蒙古,那一陣陣由遠而近,急促而激烈馬蹄之聲,又敲碎幾多歐洲人和平安寧之夢。

鏡頭轉換,按下北魏,復說南宋。

宋文帝欲報兵敗之仇,詔命蕭思話代替武陵王劉駿為持節、監徐兗青冀四州、豫州梁郡諸軍事,拜為撫軍將軍、並領兗、徐二州刺史。

此後不久,忽聞北魏太武帝死訊,宋文帝大喜,遂再謀北伐,問計於群臣。

青、冀二州刺史劉興祖進言:陛下兩度對北用兵不克,皆因全借水軍,進兵過緩,不及北兵精騎聞警,來援之速。此番北伐,愚謂宜長驅中山,據其關要。冀州以北,民入尚豐,兼麥已向熟,因資為易。向義之徒,必應趨赴。若中州震動,黃河以南自當消潰。臣請發青、冀七千兵,遣將領之,直入其心腹。若前驅克勝,河南眾軍宜一時渡河,使聲實兼舉,並建司牧,撫柔初附。西拒太行,北塞軍都,因事指揮,隨宜加授,畏威欣寵,人百其懷。若能成功,清壹可待。如依為臣之計,若不克捷,亦不為大傷。

別駕崔勳之附奏:陛下,臣謂劉刺史此言甚善。何者?其一,冀州以北居民眾多,夏麥大熟,就地取糧養軍甚易。其二,河北百姓百餘年來苦於胡人暴政,心懷忠義之士南望王師望眼欲穿,若聞漢族南兵來伐,必然迅速響應,徵軍不難。如此河北中原震動,黃河以南地區自然崩潰。其三,我既佔領中山及冀州之地,除用兵守城之外,則還有二千餘人。朝廷再調集三千士兵,命一上將軍統之,和青、兗二州名門望族,以蓋柳津直接衝擊中山;申坦率領歷城兵士約有二千,隨後進發。統計南北兩軍,大概有七千餘人,則衝入敵人心腹,調集租稅,徵集糧車,供應我軍後勤不難。若使前鋒順利,張永及河南各軍便應同時過河,使兵聲同起,冀、幽二州俱下,則勢如破竹也。

宋文帝只是志在收復河南,聞此一統天下宏圖大計,不由連連搖頭,意似不信。

劉興祖又道:二州既下,陛下即可設立州府官吏,安撫依附民眾,江南大軍便可分兵而進:復使定州刺史攻取大嶺,冀州刺史進向井陘,幷州刺史屯駐雁門,幽州刺史塞守軍都,相州刺史防衛太行,因敵情變化而變,隨時授官賜爵。此北部郡守向來畏懼我大宋聲威,心向恩寵,人人有奮進之心。渡河之時再大量任命官吏,使分駐所佔北地州縣,無有不成。

劉義隆見二人慷慨激昂,亦受其情緒感染,遂問眾臣:卿等以為如何?

宋國朝中將軍皆無北伐之志,見皇帝此問,皆搖頭道:倘依二公所言,我等深入敵境,冒險長驅而進。一旦蹉跌,悔不及矣。前朝桓溫便是明鑑,陛下慎思。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崔勳之大怒道:中原志士皆盼王師北歸,願誓死為國效力,壯志難得,因何不用?劉使君之千古奇策,決非同於當年魏延向武侯孔明所獻奇襲子午谷冒險之計,實乃萬全之略。如果能夠成功,統一天下便有希望;若不能成功,全軍退回便是,又有何損害?

可惜此計,決非雄才大略之主不能行之。劉義隆志望見識均不及此,故未敢採納。

歷史真相:若論劉興祖此計氣勢恢宏,確實孫吳之論,比之劉宋屢次北伐用兵之道,不知高出多少。需知宋文帝兩次北伐之時,皆逢河南饑荒,原野並無糧食可取,敵人堅守不出,則絕非旬日之內所能攻拔。如此極易造成糧盡兵退,功敗垂成。今北魏太武帝剛死,國內大亂,又值酷夏,若聞邊警,諸將亦必無心遠救。其關內所留兵馬,才夠守衛己城而已,亦無力分兵救應他處。劉宋若趁此突發奇兵直搗中山,且就麥熟取糧於敵,再佔據敵人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