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87部分

有孔乙己塑像,他們三個到了的時候,還有遊客在那裡合影呢。

進了店,最外側還有那種老式的櫃檯。堂裡也是老式的木桌木椅,堂口還有一副對聯:小店名氣大,老酒醉人多。

這間酒店不大,但是原汁原味,周圍有很多類似沾邊的特色招牌,但是根據計程車司機的介紹,這家店才是正宗。

不光正宗,而且很實惠,三個人點了茴香豆,乾菜燜肉,臭豆腐,花生小菜什麼的,一共才花了一百多。

此時店裡的客人已經不多了,就在三人鄰桌,坐了個面黃臉瘦的中年人,穿著倒很體面,面前只有一碟茴香豆和一壺花雕。

第1219章 春秋扳指

這個人狀態很悠閒,這天兒不早了,似乎也不著急回去。喝口酒吃個豆,一隻手還在桌面上敲打著節拍:

“西湖山水還依舊,憔悴難時滿眼秋,山邊楓葉紅似染,不堪回首憶舊遊······”

這是越劇《白蛇傳》的選段,這口兒本是白娘子的唱腔,這中年人是個男人,而且看起來五十多了,嗓音沙啞,聽起來不倫不類。更有意思的是,這是個悲切的調子,他卻搖頭晃腦面露微笑愜意。

唐易覺得好笑,雖然沒笑出來,但是看了他一眼。

這一看,這個人敲打節拍的手上,帶了一個大扳指,引起了唐易的注意。

普通的扳指,當然引不起唐易的注意,這扳指年份很老,白玉底子上帶著紅色和褐黃兩種沁色。這是一件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的扳指。

當然了,春秋戰國時期不叫扳指,叫做韘(射),直接點明瞭用途,這是用來射的。

保護手指,利於射箭。有過射箭經歷的都知道,放箭的時候,如果弓弦很利,撒手回抽,容易擦傷手指。韘在古代還有個稱呼,叫做“機”。扳機這個詞兒,最初來源於此。

韘,最早在商代就出現了,到了春秋戰國,已經很流行了。不過流行歸流行,不是當佩飾流行,是當做射箭工具流行。而且那個時候的扳指,不少是帶著一處柄狀凸翼的,也不好看。

當然了,也有不帶柄狀凸翼的,比如此人手上的這一件就不帶。

扳指這個東西,真正作為佩飾大面積流行開來,其實也就是在清代,本來滿清以騎射奪天下,所以對扳指很重視,差不多人手一枚。

但是入關坐穩天下之後,八旗子弟就成了被供養,奢靡之風那自然就起來了。貝勒手中三件寶,扳指核桃籠中鳥。本來是軍械,後來成了佩飾,這帶動漢人也跟著玩兒起來了。

而且還有了文扳指和武扳指之分。文扳指,就是上面刻點兒詩詞花紋,武扳指多是素面。

這個中年男子帶的扳指,倒沒有柄形凸翼,而是坡形的,上面還帶著弦槽。這弦槽本來是搭弦用的,但配合這種特別的坡形,看起來還挺有個性挺漂亮。

扳指現在常見的,都是筒形。坡形的扳指,在早期比較多見,到了明朝基本沒了。商代最早出現韘,坡形的很多。實際上,坡形扳指的消失,就是因為扳指後來變成了佩飾。坡形的截面是斜的,顯得不夠規整,而且把玩起來不太舒服。

能帶著這麼個東西的人,的確是很少見。鑽石戒指倒是貴,可是花錢就能買。這春秋玉扳指卻得碰,有錢也未必找到這麼完整而且這麼漂亮的。

這中年男子注意到了唐易的目光,他可能生性就很隨意,一抬手,“小兄弟,你也懂古玩?”

普通話有些拗口,夾雜當地口音,但能聽懂。

盯著人家看了,人家也問話了,唐易也不能不理,站起身來,拱拱手,“是啊,您這個可是春秋戰國的好玩意兒。”

中年人眼睛一亮,“嗯,北邊來的?好眼力啊!過來喝一杯?我再給你看個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