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要打折扣的。
但是,新鑄的錢,第一批就上貢給後周朝廷,情況就不一樣了——吳越是來進貢和贖買的,進貢的東西,你總不好嫌差不要吧?要了之後,又本著對大錢不信任的慣性,只能是朝廷一拿到就用出去,透過各種政府工程和政府採購的機會。因為花錢的是朝廷,百姓就算暫時不信,也不敢拒收,一來二去,這批新錢便馬上被強制進入流通領域了。
錢惟昱在湖州的錢監,只要熔銅的來料速度夠,水力軋機一開起來,每次軋一版就是近百錢,舵輪傳動的錘頭和輥子,一個時辰可以軋上千下,所以每天都能造出百萬枚、上萬貫的新錢。生產效率實在不是一般的高,最後還是刷蠟、硝酸銀置換反應等環節成了瓶頸、那些環節所需工匠人數又多,還趕不上軋機的效率,以至於每條軋機生產線十二個時辰兩班倒的情況下,只能實際出錢七八千貫。
一天就有七八千貫新錢投入市場,滲透速度不是一般的快。在後周朝廷做了強行推送的惡人之後,僅僅不過十天半月,市場在被逼接受的情況下,終於聯動起來——新錢窩在手上的人,不得不想辦法挖掘吹噓新錢的好處,以便自己可以用出去。一來二去,本來就有劃時代質量、足料、而且工藝先進無法偽造的新錢,便真正被市場接受了。
……
在後周、在南唐,“吳越通寶”馬上成了流通訊用最好的鑄幣,雖然一兩文錢的小東西還是隻有用各國自鑄的小平錢交易,但是隻要是幾十文上百文以上的中等交易,幾乎是有吳越通寶可用、就會接受使用吳越通寶。
那些原本需要用幾匹綢緞、絹帛作為支付手段的中等額度貿易,如果沒有銀鋌可以使用的話,商人們如果有吳越通寶,也會傾向於使用吳越通寶,除非交易量再增大、光用絹帛支付就需要幾十匹錦緞、上百匹絹帛的大額貿易。這種情況下,吳越通寶因為目前存世還不多,加上銅錢畢竟沉重,還沒能徹底取代絲織品的支付手段功能。
在隔著東海的日本,吳越通寶幾乎也是和國內同時上市了。吳越海商們,在新一輪的海上貿易中,很快帶上了首批數十萬錢的吳越通寶。在長崎、在兵庫、在博多、在大阪,新錢剛剛面世,就讓日本人眼前一亮。
和後周、南唐相比,日本人可是自古都少有鑄幣技術的,歷史上一直要到明朝中後期,才有第一款日本自己的制錢“寬永通寶”面世,此前幾百年,雖然也有零星自鑄錢幣,但是因為規模太小、而且斷續,連版式字樣都懶得弄,直接從開元通寶開始、一路抄襲下來。如今這個年代,日本正是大規模通用大唐遺留的開元通寶、以及各色銅幣的年代。吳越通寶一經面世,立刻以高超的鑄幣技藝,贏得了那些沒見識的日本人狂熱追捧。
與中土那些“把吳越通寶當作高信用度的硬通貨幣”的國家不同,日本貴族們在貨幣的基礎上,更是把這種字跡花紋精美、包銀精緻的銅幣上升到了藝術收藏品的高度。因為流入量少,許多莊園主開始開出“一兩半足銅錠換吳越通寶一枚”的兌換價格,不出數日又上升到二兩銅換一枚——而一枚吳越通寶內,銅、銀等材料本身用料才7錢而已,幾乎就是3倍的材料費差距。
所幸,吳越海商還算厚道,每條產線每日數十萬錢的新錢鑄造速度,加上對日本市場的傾斜,大量吳越通寶足量供應,最終把日本市場的銅價和吳越通寶壓回到了一枚通寶換一兩半足銅的程度——而這些銅,運到湖州錢監之後,嘎嘣嘎嘣幾下,就能馬上變成兩枚吳越通寶……
第254章 出兵南漢
西苕溪邊的湖州錢監,經過短短兩個多月的發展,便從一塊匆匆跑馬圈地、最初只佔了數十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