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貢之後,不出一月,聖上就會給親爹賞賜一次財帛,哪次沒個白銀數千兩?當然了,白銀千兩對於旁的中原豪門富戶來說,已經是很難得的了;但是對於柴守禮那“有實無名太上皇”的身份來說,就稀鬆平常了。
“柴管事,這這……如此沉重,只怕搬運不易吧。”
“嗯?國朝恩旨特許新鑄的錢,難不成你們還敢拒收?”
“不不不……小的哪有此意那……劉三,陳大,還不快來開箱清點——別多拿了人家府上的錢!”那掌櫃還算有急智,知道拒絕不得,便讓曹操清點,也不說是怕別人少付了,單說是害怕多收了。
大箱子開啟,裡面滿滿碼著約摸數千枚從沒見過的大錢。掌櫃端起一看,正面刻著“吳越通寶”,背面刻著“足當十錢”,還有花紋比傳統銅錢更加細膩地簡單紋路,而且,紋路、壓邊和字跡的凸起高度,居然還各不一樣——很顯然,後世稍微懂點兒物理和工藝知識的,就知道依靠重力定形的翻砂鑄造法,是不可能鑄造出花紋有如此高度層次感的貨幣的,至少也要衝壓或者軋擊的工藝才行。
掌櫃心中一沉,國朝也要鑄當十大錢了麼?不過看字跡,應該只是朝廷特許吳越國鑄造、用以對朝廷進貢和贖買銅佛所用的錢才對。這大錢,定然又是盤剝百姓的殘酷手段了,想不到朝廷居然會接受這樣的錢,吳越王看著好生良善之輩,怎會如此行事呢?
當今聖上毀佛鑄錢的事情,如今已經是鬧得沸沸揚揚,天下誰人不知?藉著這個風頭,吳越王向朝廷進貢銅錢贖買佛像的事蹟,也算是傳遍天下了。人人都以為吳越王是與世無爭的虔誠君主、廣陵郡王更是當世文曲星之首,亞聖孔孟一般的人物。吳越故土,定然是東南佛國、文教大昌吧。
那綢緞莊掌櫃定了定神,細細掂量了一下大錢,畢竟是做了幾十年生意的人了,“一抓準”的手藝早就練出來了。這掌櫃掂量錢幣輕重的本事,已經練得和戥子秤差不多準。略略一估,便知道這當十大錢實重八錢;看銅質色澤,該是六錢銅、一錢鉛、一錢錫,最外頭的圓形邊緣,居然還不知用什麼秘法,居然牢固地鍍上了一層亮銀,而且那銀子光潔地如同鏡子一般。
“嗯,這銀子雖然極薄,至少也有一厘的輕重了,一兩銀子值錢一貫,一分便是十文,一厘也值一錢。八錢重的銅鉛錫,鉛、錫比銅便宜不少,算它值七錢足銅,再加上一厘多的鍍銀,好歹也值八九文錢的材料了,剩下一文多算是工費火耗,尋常私鑄的作坊,只怕光是火耗還不夠……這錢用得啊!”
再看尺寸,這吳越人新鑄的當十大錢,直徑比如今剛剛面世足重一錢的“周元通寶”大了一倍,厚度也大了一半。按幾何學的比例來看,本就該有周元通寶六倍的重量。不過因為新錢中間沒有方形的開孔供串線,所以多出一大塊銅材來,也就剛好有八錢重了。
“好錢!當真好錢!柴管事,這是七千枚,便當足七十貫了。下回常來,還給您府上免零頭。”數錢畢竟不用一顆顆數,這些錢本來就是一百枚一垛垛好的,數出一垛,剩下的就比厚薄便成,幾個活計麻利幹完活兒,便清理好應收部分,把其餘還給柴管事,送柴府之人裝車回府了。
“看來這柴府上人,也是不識好錢啊。如此精美足量的錢,哪能當尋常大錢那般棄用。一定是府上拿主意的人大手大腳慣了,一聽這次朝廷賞賜的是大錢,便忙不迭花出去,嘖嘖,倒是便宜了老夫。”綢緞莊的掌櫃,看著柴府的馬車遠去,心中暗暗慶幸。
……
吳越通寶,透過吳越國的商旅——當然,主要還是先靠著贖買佛像時給北朝朝廷上貢的渠道——流傳開來了。一開始,民間對於新錢總歸是有些牴觸的,你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無數百姓一聽到“大錢”兩個字就直接看都不看,那麼,新錢的推廣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