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45部分

聞言,悚然而驚:“得無為王耶?”你是想讓曹操先封王,做個過渡,同時也拖延一下時間吧?

董昭一皺眉頭:“吾意非王也,乃宰衡也。”

所謂宰衡,宰是指太宰周公,衡是指阿衡伊尹,當年王莽將此二職合而為一,迫使漢帝加給自己做封號。就表面上來看,這不過是宰相的別稱而已,但別忘了,傳說中伊尹曾經放太甲於桐宮,在此期間代王執政,周公更是直接代成王行天子事啊,所以王莽加號宰衡,其實就等同於後世所謂的“攝政王”。

王莽那也是一步一步、分階段邁上頂峰的,他是沒有封過公建過國啦,先名宰衡,然後當假(代理)皇帝,最後做真皇帝。董昭的意思,當年高祖刑白馬盟誓,非劉姓不王,所以咱們才新造一個公爵出來,酬答曹公,如今也應當跳過王爵,光給加個宰衡的虛號——或者這名字臭大街了,咱再想個新花樣出來?那就得仰仗通史明經的宏輔你啦。

是勳皺著眉頭,半晌不語。之所以董昭一提要請曹操更進一步,他就想到封王之事了,乃是因為原本的歷史便是如此走向。是勳原本以為,那是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想篡位你就篡吧,時機不到,為公做王也沒多大意義,時機若到,難道侯爵就不能一步登天而為帝了嗎?

想那袁術僭號仲家(原本歷史上如此,而這條時間線上沒容他走到那一步,就讓曹操給剿了),也沒有經過什麼公啊、王啊的過度嘛。

曹操因公而王,因王而帝(兒子帝),算是開了一個先河,此後晉代魏、宋代晉,乃至隋代周、唐代隋。無不照貓畫虎。可是篡位是否名正言順。新帝國是否穩固。還真跟這一套鬼花樣沒啥關聯,後來趙匡胤取代後周,別說王了,人連公都沒有做過,不照樣開南北宋三百年天下?

可是形勢所逼,卻使得是勳如今不得不考慮起曹操稱王的問題來了,想要拖延曹操篡位的時間,中間必得多隔上一步不可。那麼究竟是稱王呢。還是為宰衡或者別的什麼大逆不道的稱號呢?是勳仔細考慮以後,決定還是——咱們按著原本的歷史來吧。

“王莽以宰衡之名篡政,人皆惡之,不可取也……”王莽那一套早就臭大街啦,咱可不能仿效,“其異姓不王者,高皇后即廢約,吾又何憚也?”

漢朝自劉邦殺白馬與諸臣盟誓以後,真的就再沒有分封過異姓王嗎?其實這是一個誤解。劉邦死後傳位惠帝,惠帝死後是前後兩位少帝。然後才輪到文帝,文帝之前。高皇后呂雉實執國政,呂雉完全不管老公的遺命,就把大票孃家人全都封了王了。比方說封呂臺為呂王、呂產為梁王、呂祿為趙王、呂通為燕王,等等……

當初呂后才剛起意的時候,先問右丞相王陵,王陵直接就給頂了:“高帝刑白馬盟曰‘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今王呂氏,非約也。”呂后再問左丞相陳平和絳侯周勃,二人卻回答:“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稱制,王昆弟諸呂,無所不可。”因為這倆貨知道,王不王的,依靠的是實力而非制度,制度再嚴格,只要實力足夠,也肯定會被打破,自己壓根兒就攔不住啊,何必徒惹老太太不開心呢?

是勳就此把這舊例給翻出來了,既然呂后就已經打破了劉邦的誓言,那麼事隔好幾百年,再封一個異姓王出來,也不算很驚天動地的事吧?與其去遵循王莽臭大街的前例,甚至絞盡腦汁琢磨個新名號出來,那還不如拱曹操為王呢。

其實他心裡在想,你若想擬新名號,九成九要我去翻故典,給拿主意,此事若洩露於外,我的名聲必然跟劉歆一樣臭啊——老子才不幹這種蠢事!

二人商議既定,就開始分頭籌劃起來。董昭請假前往雒陽,去聯絡郗慮、華歆等人,是勳還建議他提醒郗慮,最好在太學中密植黨羽,使要求曹操稱王的呼聲首先來自於太學生——靈帝朝太學生月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