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八千人馬征戰開撥糧餉,然後再從劉曄收編青州兵中抽調八千,曹豹直屬丹陽兵中調出七千,騎兵則由典韋自行挑選兩千五百合適之人。
安排押運糧草間隔以及負責將領,還有具體行軍時間,途中前三軍陣形佈置,斥侯營探路範圍等等。
以前看著劉曄安排地輕鬆無比,可真正自己來做的趙雲卻始終感覺有極大地壓力在肩上,現這些繁雜而必須的工作也並不像表面上那麼簡單,虧得典韋,曹豹以及副將們的提醒,他才算無有遺漏地安排妥當。
“主公有說過戰略上藐視敵手,戰術上重視敵人,袁術在主公的評價中只是一個跳樑小醜,但他麾下卻也不乏精明之人,此次我便要全力施為,待得取勝歸來,那些因為主公強勢,貞兒家世原因故而對我多有嘲笑之輩證明主公用人之能,看人之準冠絕於諸侯!吾趙子龍不弱於人!”
一切安排計定,親自掛帥居於中軍地趙雲在大軍緩緩開拔後,看著那依舊高掛中天地烈日,默然想道。
“劉曄直接派兵頓於悟縣,警告吾軍撤出靈壁範圍?他什麼身份,來警告於我?傳令給紀靈,立即進兵!戰陣上分個高下吧!”
袁術的這番話,一場或許可以遲些暴的戰爭再次打響。
初次主領一軍的趙雲,面對著兵力強於他並且頗有幾分知兵才能的紀靈,會如他所願那般順利擊敗敵手麼?
【39】張昭無意說關鍵 劉曄大喜得提點
徐州人口原本將近四百萬,可軍隊之數僅有五萬餘,按理說陶謙早年是帶兵出身:討韓遂、鎮壓徐州黃巾起義等等,而徐州有如此之多的人口資源應用,為何他不招驀軍士擴充實力?
要知道只需招十萬人入伍,不僅於經濟民生不損,更可立即成為實力極強的一方霸主!
這個問題,還是要牽扯到陶謙入主徐州的過程,以及與徐州本地士族豪強們的糾葛。
當年陶謙入徐州時,是帶有他親屬的三萬餘從揚州老家招來之丹陽兵,兵卒雖然頗為悍勇,但應付起廣闊的徐州全境卻是力有未逮,故而討黃巾過程中陶謙任用了泰山郡人臧霸,使其招攏士卒一併破敵,在驅逐黃巾出徐州後,拜其為騎都尉,而這個時候的臧霸已然自行收降青州黃巾,與孫觀、吳敦、尹禮等聚合軍眾約有兩萬,臧霸自號統帥,屯於琅琊國開陽縣一帶,只名義上從屬於陶謙,實際上卻是佔山為王,成一方霸主。
再,徐州本地豪強們對於土地的兼併比諸於其餘各州是毫不遜色的,陶謙想要穩固徐州的局勢,就必須向他們妥協,並且當時刺史並沒有督管軍事的權力,故而當時頗有幾分雄心壯志的陶謙只得以自己這些兵員與四大家族妥協,兵權分部份交由曹家之手,對於其餘三家的請其出仕也未落下。到得後來陶謙得到州牧之位時,天下亂像已然更加明顯,徐州內部的權力利益劃分也極為清晰,百姓們被限制於豪強計程車地上,辛苦年餘,最後能得不過十之二一!這時候陶謙更無法去驀兵,否則會讓本土士族們的利益受損。他在徐州好容易經營出來的穩定局面立時不保。
因此,他只能將主意打到了後來戰亂避入徐州的這些百姓身上,任用陳登為典農校尉實行屯田,並且從中挑選合格入伍。最後才得到兩萬餘兵員,不算難以調動的臧霸,徐州便只有這五萬軍隊。
說到底,還是陶謙入徐州地時機,以及他選擇的對待徐州士族豪強的態度所至!
那麼陶謙現今已經亡故,留給劉曄的同樣也是這一個兩難的局面。在這個時候袁術的舉兵來攻,實際上卻也算為劉曄解圍,讓他不至於在短時間內需要明白地表示出自己的態度,而是多些時間來思考怎樣從中取得一個平衡點。^^^^思慮佈局的劉曄忽然聞得有下屬來報:
“有人在祭奠陶公……”
陶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