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典韋卻是臉上現出為難表情道:“然而,典某為劉氏報仇殺人,其子勿忙中未曾安頓妥當,只寄於一戶人家處,值此年月實是放心不下,卻需得回去帶他一起,這才能了卻心願,再無他慮。到時典韋直接便往北地投效,靜待子揚歸來如何?”
“典兄如此重義,曄當然不能令你為難,就這般說定,到時你只需直投幽州代郡,若曄不在,你可找郡守蔡邕,或是郡丞田豐,直說是我劉曄意思,他們自會為你安排妥當。”
劉曄聽得如此,自然心中大喜,像典韋如此重義之人,只要有了承諾,便不需擔心其它了!“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有這位猛士加入,現今兵員已達三萬的代郡實力更強,已有與公孫瓚直接相拼實力,當然現在戰力肯定還比不上公孫瓚屬下歷經無數大戰的精銳,可用來在地勢多險峻之處的代郡已足夠自保,劉曄所作這萬一退路已算功成。
當然,若是能不用上,劉曄自然更加高興,“凡事謀定後動”這才算是正道,同樣也是劉曄一直奉行的處事準則。
現今的他早已不是剛入三國那個愣頭青,特別是再經過這兩月間司馬徽這種看似無甚道理,實則極有用處的教導下,在這一刻劉曄腦中一個念頭已經完全明瞭——
從他附身劉曄這位漢室宗親開始,留給不想稱王爭霸的他的面前就只有一條路可走!非此,不得重用只是其次,多數情況身家性命只怕都難以保全了!
這一天,是公元一年八月十八日,很有意思的數字……
【10】袁紹公孫戰磐河 趙雲荀彧皆定心
同樣在這一日,冀州袁紹軍營中來了一位十九歲的少年,他投軍後被安排於營中打掃雜物,三天皆是如此,少年心下嘆息,夜半離營而去,投現在北方兵力最精強的公孫瓚而去的名字是——趙雲!
為什麼他直接來到袁紹營中呢?原因很簡單,韓馥接到袁紹暗下送來的密報,言及公孫瓚圖謀冀州,一下便慌了手腳,想公孫瓚何人也?早年便與孫堅,陶謙一道在張溫手下帶兵,參加征討羌族,邊章等數次叛亂,戰績彪炳,豈是他糧雖足然兵不強的冀州所能抵擋?
可憐韓馥又不聽沮授之“告劉幽州,請其約束公孫瓚”之計,取荀諶,辛評“迎袁紹,使其助之退敵”策。
沮授無奈之極,退下閉門不出,韓馥手下精明之士,十去七八,只有長史耿武,別駕關純兩人忠心,私下裡約兵伏於城門,欲待趁其不備,突襲殺死袁紹。孰料他們還是應了心中萬一想法,這時代的霸主們,沒有任何一個身邊防衛會不森嚴,兩人被大將顏良,文丑皆是一合斬殺,伏兵自潰。
直到韓馥被完全架空權勢,這才追悔莫及,怕袁紹覺察,竟然棄下家小,匹馬出城投張邈而去。看來這種習慣並非原先的劉玄德獨有,大難臨頭下獨善其身,如此自私自利之人,合該於後來張邈見袁紹使者時,以為是為他而來,遂憂鬱自殺。
此時正是八月初,得靠韓馥之配合,袁紹鳩佔鵲巢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全面擁有了冀州,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趙雲前來投靠,卻終是失望而去。
與趙雲情況類似的卻還有一家人,正是荀彧勸說終於見效,舉家數百口北遷的穎川荀氏一族,孰料經過冀州,韓馥早知其大名,並且他的幕僚荀諶本就是荀彧之弟,故而攔下,將他們供在自己治所內,正待求教,就遇上袁紹這事,可見這韓馥的運氣實在太差,可僅憑他不聽沮授這等智謀之士良策,又有誰知道他能聽進去荀或這位“王佐之才”幾句呢?
袁紹得冀州,聞聽前事後,親自上門兩次,拜得沮授出仕,如此禮遇卻讓他手下逢紀,郭圖,審配等心裡不服,為日後謀士分為數派,各自拆臺埋下種子。
再有袁紹知荀家一族在此,更是大喜,備著厚禮上門,兼有歸降的荀諶相勸,終是讓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