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7部分

比較重要的建築材料。建房子、刷牆壁,有錢人使用蜊灰,普通人用黃泥。

蜊灰的原料,其實就是蜊殼,包括牡蠣殼、花蛤殼、蛤蜊殼、釘螺殼等各種貝殼類的殼。一般蜊殼最多的地方,自然還是沿海。在海里撈殼,甚至有專門的車殼船在近海撈殼,從海里撈上來蜊殼,進得燒灰。

當然如關中這樣的地方,不靠海,那便收集淡水的貝殼。

燒蜊灰,得先造土灶。先在地面上挖一個圓形淺坑,如盆狀,面積約二米寬,坑上架筻竹如網狀,再用稻草拌泥封一層頂面,戳上透風小孔,再在周圍圍成灶邊。建成約一尺多高,開一個風門口,還得專門建一個風箱鼓風。

日夜不停的煅燒,燒好為止。

灶裡燒的時候,蜊殼之間還得用穀殼拌好,還得撒點水,用稻草鋪好,最好蜊殼冷卻後灑上水,待其自然氧化成粉末,便成了蜊灰。

這種蜊灰其實和石灰效能差不多。

要造紙,先燒蜊灰,要燒蜊灰,還得先建土灶,還得制風箱。

總之,一切都得從無開始。

比起造皮紙、麻紙、竹紙,草紙製造一點也不簡單。

造草紙,最好的材料還是稻草。李超灞上的梯田種了不少水稻,這些稻草都用來造紙了。

稻草還得先經過整理,造紙的稻草得是陳舊但又不能腐爛的,要把他曬乾還得兩頭縛緊。

然後還得挖一個在塘,在塘裡按量放好水,按配方定量把蜊灰和水溶解,然後用木耙用力攪拌。將準備好的稻草,一次約三百斤放到大塘裡,用人或畜踩踏,讓幹稻草吸足蜊灰水,等稻草顏色變成金黃色。

再一件件的搬上岸,讓蜊灰水淋盡並回流塘內,來回反覆多次。

根據塘的大小,也可以加工更多的稻草,一般是三百斤一塘,但也可以挖大塘,弄三千斤一塘。

醃製好草紙原料後,還得進行蒸烤加工。

把醃製好的稻草盤繞在埋好大鍋的土灶上,將稻草弄熟,燒烤好後還得保溫兩三天。

把已經燒熟的稻草用鍘刀鍘成一寸左右的小段,然後用碾加上一定量水,放在水碾上碾搗成稀爛。

李超在這裡使用了水碾,用水力驅動,節省了許多人力畜力。

這個過程也是最費力的過程,得碾島均勻,直到碾搗成稀爛,成漿糊狀才好。

再用袋子把漿糊裝好,抬到水塘裡,在水裡攪動,去除混濁雜質。

這道工序費時間,一袋料起碼得在水裡攪動二十分鐘左右,冬天的時候,會非常辛苦。

這時,草紙才算是剛完成了下手的原材料加工,還得開始上手工序。

草紙作坊生產的草紙,並不全是做廁紙之用的。這年頭,捨得用紙來擦屁股的,估計也就李超了。

哪怕這是新研發的草紙,也頂多是富貴人家用的起。

因此,草紙實際是是分為了多個品種。

最大的用途其實是包裝紙。

用來包裝一二兩貨物的三角包包裝紙,也稱中紙,邊長約為半尺。用來包裝半斤貨物的薄紙,邊長約七寸。

還有用來包裝一斤貨物的沙薄紙,邊長約一尺一。

還有包裝一斤蘭到兩斤貨物的大紙,用來包裝兩斤左右硬殼貨的副紙。

專門包裝較大貨物的獨料。

中紙、薄紙、沙薄紙、大紙、副紙、獨料,六種不同規模的包裝草紙。

這才是草紙真正的用途,至於用來做廁紙,那不過是捎帶的一個小品種而已。

這個時候沒有塑膠袋,店鋪包裝商品,很多時候是用乾的荷葉,一些貴重物品,也用紙或者布包裝。

而李超生產的這種草紙包裝紙,成本卻比普通包裝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