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的起源和歷史
地瓜(紅薯)起源於南美洲,尤其是中美洲的墨西哥、秘魯和厄瓜多等地,早在4000年前,雅瑪人就開始種植紅薯。15世紀末,哥倫布在美洲發現紅薯並將其帶回歐洲,隨後紅薯迅速在全球推廣。?1
紅薯的傳播路徑主要是透過歐洲殖民者的活動。16世紀末,紅薯由西班牙人引入菲律賓等地栽種。明朝萬曆年間(1573-1619年),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在菲律賓發現紅薯,併成功將其引入中國,首先在福建試種成功,隨後逐漸向全國推廣。
紅薯的引入對中國農業產生了重大影響。它不僅豐富了中國的糧食作物種類,還緩解了饑荒問題。明朝末期,徐光啟在《甘薯疏》中極力主張推廣紅薯種植,認為其是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隨著時間的推移,紅薯成為中國各地廣泛種植的作物,並在清朝時期得到了進一步推廣。
紅薯的營養價值高,富含蛋白質、澱粉、果膠、纖維素、氨基酸、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具有補脾益胃、通便、益氣生津、潤肺滑腸等保健功效。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將紅薯列為13種最佳蔬菜之首,認為其具有抗癌、預防心血管疾病等多種健康益處。
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紅薯生產國,紅薯不僅豐富了中國的餐桌,還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俗話說: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紅薯這種普通的農作物,在很長一個時期,曾是普通民眾的主要口糧。中國清代中期出現了康乾盛世,人口大量增長,這一方面是土地政策的調整,康熙時規定永不加賦,雍正時又實行了攤丁入畝。另一方面和甘薯的興起有密切關係,我們就來說說紅薯的歷史。
據清代陳世元《金薯傳習錄》載,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福建商人陳振龍在菲律賓群島的呂宋島發現當地朱薯產量高耐旱,容易成活。他躲過邊境檢查,秘密帶回紅薯的藤條,並試栽成功,經經巡撫金學曾支援,在福建大力推廣,救活很多饑民,所以人們將朱薯改稱金薯。一般認為這是紅薯就是在此時傳入中國的。因為這種紅薯從國外引進,又稱番薯。
紅薯由中美洲或南美洲人馴化,瑪雅人曾經種植。西班牙航海家哥倫布航海到中美洲群島時,發現了紅薯,並帶回國內獻給女王,而菲律賓的紅薯正是西班牙殖民者帶入的。
《說文解字》中並無薯字,這不奇怪,因為紅薯從明代萬曆年間才傳入中國的。《說文解字》有薯的異體字“薯”,讀為zhu,釋為:薯蔗。根據《說文解字注》即今天的甘蔗。按《正字通》薯有另音,讀shu,即薯蕷。指今天的山藥。《正字通》蕷字條下特別指出,薯蕷籠統的來說指山藥,但具體又有分別,這就不能不到西晉稽含的《草木狀》。
他中第一次提到甘薯(shu)一詞,並指出這種植物根如芋頭,可以蒸食,暴曬後可以作為乾糧儲備,主要生產在珠崖地區(今海南島地區)。
其實,最早的記載還見於東漢楊孚的《異物志》,記述了海南境內,少數民族的生活情況。在頭皮上雕刻花紋,把耳廓鏤刻成條狀,連在臉上,一直下垂到肩膀上。說他們“食薯,紡績為業。”根據賈思勰《齊民要術》所引:楊孚在《異物志》中說過:甘薯似芋,亦有巨魁,剝去皮,肌肉正白如脂肪。南人專食以為米穀。明確指出,這是的薯與芋頭是不一樣。
文豪蘇東坡曾貶居海南,他有詩道:紅薯與紫芋,遠插牆四周。(《和陶酬劉柴桑》)他的弟弟蘇轍在《追和陶淵明詩引》中提到:東坡先生謫居儋耳,置家羅浮之下,獨與幼子過,負擔度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華屋玉食之念不存於胸中。”可見這裡的薯蕷的確不是芋頭,並且也有了紅薯的稱呼。
再往前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