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在於萬行迴歸一心,沒有什麼事情比開顯內心的真如本性更重要。
但是,到了般若道以後,進入方便道,那就不一樣,它的方向完全相反了。前面重內觀,那麼到了方便道以後是怎麼回事呢?是一心開出萬行,開始從空出假了。到了萬行當中的六度,更重要的就是廣結善緣。
眾生是這樣,眾生法界,我們一個打妄想的眾生,我們根本沒有判斷力,說哪一個菩薩比較好、哪一個菩薩的功德比較大。我們沒有判斷力。我們完全是怎麼?靠直覺。比方說,以我們娑婆世界來說吧。娑婆世界,我們特別喜歡觀世音菩薩,特別喜歡地藏王菩薩。那難道你有判斷力說,這個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比其他菩薩的功德大嗎?當然不是。是因為這兩個菩薩長時間跟娑婆世界眾生結緣,他們經常示現各種賣魚的、賣菜的……做你的弟弟,做你的哥哥,做你的父母,長時間地跟娑婆世界眾生結緣,所以你看到他的時候就有一種莫名的歡喜。你也說不出來,就覺得特別親切,這就是“眾生所樂見”。
就是這個菩薩長時間在眾生的世界裡面修六度,廣結善緣。所以,合理地推論,這個菩薩是一個非常資深的法身菩薩,不但是大智慧、大神通、大福德,重點是跟眾生結下了廣大的善緣。所以這些菩薩是不得了的,他們在方便道已經長時間地經營於這個眾生的法界。當然這個菩薩就值得我們探討——他是怎麼來的?他為什麼而來?這是提出這兩個問題。
庚二、敘眷屬數量
我們看庚二的“敘眷屬數量”。先看第一段。
一一諸菩薩 所將諸眷屬
其數無有量 如恆河沙等
這從地湧出的菩薩,他不是一個人來,而是每一個菩薩基本上或多或少都帶有眷屬。這些眷屬加起來數量非常非常的多,猶如恆河沙等。這裡作一個總說,就是這些菩薩各有各的眷屬。
我們看這些眷屬的數量。看第二段。
或有大菩薩 將六萬恆沙
如是諸大眾 一心求佛道
是諸大師等 六萬恆河沙
俱來供養佛 及護持是經
將五萬恆沙 其數過於是
四萬及三萬 二萬至一萬
一千一百等 乃至一恆沙
半及三四分 億萬分之一
千萬那由他 萬億諸弟子
乃至於半億 其數復過上
百萬至一萬 一千及一百
五十與一十 乃至三二一
單己無眷屬 樂於獨處者
俱來至佛所 其數轉過上
這是說明這些從地湧出的菩薩所攜帶的眷屬的情況。
攜帶眷屬最多的,就是用恆河沙來做單位的。有些的法身菩薩各自帶了六萬恆河沙的眷屬,這最多了。六萬恆河沙的眷屬都是一心求佛道的,就求大乘法的。這些帶有六萬恆河沙眷屬的菩薩有多少呢?有六萬恆河沙數。六萬恆河沙的菩薩,各帶了六萬恆河沙的眷屬,“俱來供養佛,及護持是經”。這些菩薩里面眷屬最多的,就是六萬恆河沙。
或者少一點的,也有帶五萬恆河沙。那麼五萬恆河沙,“其數過於是”,就是說,眷屬的數量越少,這些領導者菩薩的數量就越多。所以,領導五萬恆河沙眷屬的菩薩數目,是遠遠超過領導六萬恆河沙的。就是數目越少,這個菩薩就越多,領眾的菩薩就越多。或者有帶四萬恆河沙,三萬、兩萬、一萬,乃至於一千、一百,乃至於億萬分之一恆河沙。這就以恆河沙做單位的,有這麼多。
第二個,用“那由他”做單位。那由他就是千億。有千萬那由他。
或者有一般數目的,就是萬億、半億。當然這些,我們說過,數目越少,這些領導的菩薩就越多,或者百萬、一萬,乃至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