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6章 第106集《妙法蓮華經》

,當然就要靠理觀的智慧。你今天能夠迴光返照,那寶珠就現前;你今天不迴光返照,那你就是一個生死業障凡夫。這個寶珠怎麼樣操作,這一題我們等到下面與淨土宗結合再說。你如果是迷惑,這個寶珠對你來說就沒有了,那你就是一個標準的業障凡夫。你的修行的起點就是,你是一個在外面流浪的乞丐,你的起點就是這樣子。

就是說,欸,我不需要理觀,我好好地修行。可以,但你的修行的起跑點是生死業障凡夫的起點。如果你今天從理觀,你的修行的起點是自性功德力做起點,你至少有一個寶珠做本錢。這兩個起跑點不一樣。怎麼事修,那就是後面的,我們等到後面淨土這一塊再說。

【學員提問】三、請師父慈示,有兩種清淨心,一種是用來安住的本自清淨,另一種是需要修的清淨心。那麼這種需要修的清淨心,在我們凡夫階位與唯識課程中的無分別智有何異同?

【師父答疑】理觀的清淨是本具的,你不要修,你只要觀照、知道、直下承當就可以了。這我們前面說過。事修的清淨心,是要用各種方便去修證的。事修當中其實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了。

這個地方提到無分別智。無分別智是一種事修,因為無分別智你不能安住,你安住在無分別智,到時候你就偏空了。因為你的安住必須中道,要安住在即空即假即中的一心真如裡面,清淨跟具足合在一起才可以安住,必須要中道實相才能安住。

無分別智,它是一種對治,就在“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就是說,你今天遇到一個很嚴重的人事,這個人跟你因緣很深,他跟你講了一句話傷到你,這個時候,最快的方式把煩惱調下來,就是無分別智。就是,我不可能不取相,因為這個相太強了,超過我這個不取的力量了。因為事修是因緣法,那每一個人因緣不同。你看有些人跟你講話,你根本不當一回事,是吧?但是有些跟你特別親的人,跟你講一句話,你就很嚴重了,你三天都走不出來。就是說,你已經取到相了,這個相在你心中不斷地揮之不去。很簡單,你不要分別就好。就是取相可以,但你把名言關掉,就不要講話。你心中不要講話,不要在心中去分別這個影像是怎麼回事,你不要去詮釋它。這個方法是很快的。就是,我做不到不取相,我第一義諦的時間過了,我從第二義諦去修補。就是,取相,已經取到相了,但是你把分別心關掉。就是你對這個影像,不管聲音還是形象,你把那個分別的功能關掉——我沒有意見,它很快會脫落。就怕你不斷去思惟它,那問題就會很嚴重了。

無分別智這個法門,好就好在很快,但它有一個問題,就是淨土宗不能用太多無分別智。因為淨土宗跟聖道門不一樣。淨土宗要怎麼樣?它的標準是要厭離娑婆,是吧?你臨命終是要取捨的。你修無分別智,無分別智就是說,反正“老僧自有安心法,八風吹來亦無妨”,你也不一定要離開娑婆世界。從大乘的難行道來說,無分別智是一個妙法。但淨土宗,它臨終的時候是要厭離娑婆,要欣求極樂,要討厭娑婆世界。無分別智不會讓你討厭它,它會讓你在娑婆世界不受傷害。所以淨土宗更多的要修什麼?無常觀、苦諦觀。為什麼藥要下這麼重呢?因為,你臨命終要做出選擇,要取捨的。要離開娑婆世界,你總要有理由。你說我無分別智,無分別智找不到離開它的理由,找不到理由。

淨土宗的理觀,那當然理觀每一個人都一樣,就一念心性。但是,淨土宗的事修其實藏教法是很適合的,四念處:不淨、苦、無常、無我。你要訶責它,討厭它,要把所有娑婆世界的過失讀一遍,它是不淨、苦、無常、無我,你才會遠離它,臨命終才能夠做出判斷:我要離開娑婆,我要欣求極樂。但是你修無分別智,它不會讓你厭離娑婆,它也不會讓你欣求極樂,它就是保持一種清淨,它不會做出選擇。所以這個地方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