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襲擾。近衛軍統帥馮·休依特·阿蘭果斷開拔,叢集主力和軍團右翼同時向左翼靠攏。但這並沒能改變整個戰役的命運。
801年10月4號,北方防線正對面的德意斯人終於開始運動。他們擁有一個十六萬人組成的龐大叢集,由阿爾伯託盆地一路急行,在舊月口號出現在阿蘭面前。
阿蘭只得苦笑,他考慮到發動進攻的德意斯人必然兵力佔優,可從來都沒想到他會遭遇兩面夾擊。
10月中旬。針對泰坦北方集團軍群邊境一線地主力叢集,德意斯人先由戰線西部的莫雷羅地區奇襲得手,再由一個四萬騎兵組成的小型突擊叢集攻抵北方軍左翼。阿蘭冀望他的策應多少能夠遏止德意斯騎兵的進襲,但真正的德軍主力突然在阿爾伯託要塞前迅速集結,並以拼了老命的行軍速度向阿蘭猛撲過去。
避敵鋒芒退守縱深防線?還是盡起全軍、在德意斯人倉促趕到戰場的時候迎頭痛擊?北方集團軍群司令部爆發了激烈的爭吵,之所以會有爭吵,多半是因為阿蘭也拿不定主意。
近衛軍統帥在綜合方方面面的戰場資訊之後終於決定——迎戰。這個決定並不見得高明,卻極能說明問題。
問題在哪裡?在於銀狐阿蘭以近衛軍統帥地身份執掌北方軍區。近衛軍統帥不能避敵鋒芒,必須主動迎敵。阿蘭的聲名和統帥在戰場上建立的威信容不得一絲半點地侵犯,臨敵退卻的意義與敗亡無異!
無論是阿蘭個人還是北方集團軍群。軍人的職責、女皇陛下的信任、泰坦人民地希冀都要求他們在這種危險的境地阻擊來犯之敵。這種狀況就像奧斯涅·安魯·莫瑞塞特在妻女山——必須一戰!沒有什麼好辯解的。勝利自然就是另一段英雄史詩的誕生,失敗……也沒什麼,大部分的英雄史詩都是悲劇。
阿蘭心裡明白。如果他能力主經營第二道防線,由北方軍總參謀長克拉蘇斯經營邊境防線,那麼多了一層統領關係,阿蘭就可以在前方遭遇突變的時候召回第一道防線上的主力。這種戰略規避合情合理。可換作他是第一道防線的指揮官……或者把話說回來,年紀輕輕的克拉蘇斯憑什麼守在邊境?首發擊敗德意斯人應是阿蘭的榮譽。當然,輸掉這一陣也是阿蘭的事。
不管合不合理……帶著滿身的勳章和征戰半生的敏銳戰場意識,懷著無畏無懼的坦蕩胸懷和很大程度上的僥倖心理——阿蘭選擇迎戰,就像他不得不這樣做:做了就是英雄詩史一樣的事蹟,臨敵退卻就會喪失作為近衛軍統帥的一些精神層次上的東西。至於這種東西到底是什麼阿蘭也不是很清楚,他只是覺得“出來混……遲早都要還”而已。
從戰役開始到結束,光明神始終沒有垂青銀狐的打算:北方軍左翼陷在騎兵反覆衝擊中無法動彈,中路叢集面對兩倍於己的德意斯精銳勁旅,而右翼……最難堪的就屬右翼,雖然這
與右翼叢集的指揮官是個十足十的笨蛋不無關係,但在阿蘭與面前之敵展開決戰的時候,近衛軍統帥的右翼被德意斯人的幾支小股部隊牽制半日,阿蘭在戰役結束時也沒看到右翼部隊的軍旗。
這一仗可真是……是莫名其妙嗎?應該不是!在膠著的決戰場地,阿蘭想通了幾個問題。德意斯人針對斯坦貝維爾方面的攻勢已經可以肯定是極為逼真的佯攻,投入黑森林邊境地區的進攻叢集最多不過四、五萬人。
按照前期戰報上的描述,進攻斯坦貝維爾方面的德意斯人應是一個十八萬人組成的叢集,阿蘭自然會對這個數字有所懷疑,但他還是無法相信德意斯統帥部能夠神不知鬼不覺地將十幾萬人由西北戰場調入北部正面戰場,所以……泰坦的軍情繫統難辭其咎 他們一定在某個環節出了問題。
戰前,阿蘭最擔心也是最無所顧忌的地方就是莫雷羅邊境防區,德意斯偏偏從這裡發動突襲。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