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滅,而且對方是騎兵,戰鬥力很是強悍,追擊能力也是不弱的。試想一下,復州和宣州之戰的時候,代善率領的兩萬正紅旗的將士,被江寧營包圍之後,基本沒有逃出來什麼將士,如今面對的不過是以漢軍為主的先頭部隊。
從這一點方面,多鐸迅速有了自身的判斷,攻擊先頭部隊的江寧營軍士不是很多。這有可能是駐紮在復州的江寧營軍士,為了配合遼東的進攻,而展開的一次偷襲,偷襲的目標,可能是蓋州。
順著這條思路考慮,多鐸覺得豁然開朗,駐紮在復州的江寧營軍士人數不多。若是死守城池,可能有很大的麻煩,還不如發動偷襲,令濟爾哈朗和自己誤解。認為江寧營的主力在復州一帶,這樣在遼東發動進攻的同時,復州也能夠安穩。
多鐸還是完全相信和崇拜皇太極的,皇太極已經做出來了判斷,明軍進攻的重點在於遼東,不是海州,大清國的將士,必須從海州方向,向復州發動進攻,大亂明軍的部署。
至於說是不是稟報濟爾哈朗,多鐸稍微思考之後,認為沒有多大的必要,既然江寧營進入到了蓋州的地盤,那就與他們好好的廝殺一番,只要能夠取得勝利,恐怕後面拿下復州和宣州之地,猶如探囊取物了。
多鐸馬上派出最為精銳的斥候,迅速去探明情況,儘管說他做出來了這樣的判斷,但還是要有情報來支援。
兩個時辰之後,斥候回來稟報了。
先頭部隊遭襲的地方,有不少的屍首,顯然是對手來不及打掃戰場,從四周的情況來看,明顯沒有進行過於激烈的廝殺,也就是說,先頭部隊完全是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被對手打敗的,細心的斥候,還專門關注了地上的馬蹄印,因為前兩日下過雨,戰馬奔騰之後,會留下一些馬蹄印,馬蹄印還是不少的,但絕非所說的有鋪天蓋地的軍士。
斥候還說到了一個情況,他們去偵查的時候,是非常謹慎的,害怕再次遭遇江寧營的襲擊,或者被江寧營的斥候發現了,不過戰場的四周很是安靜,根本看不見什麼人,甚至連李家村的村民,都不知道發生了這麼大的事情。
聽到斥候的稟報之後,多鐸勃然大怒,再次詢問了逃回來的軍士,這一次,有軍士說了,遭遇伏擊之後,只顧得上逃命了,根本就沒有像樣的攻擊,對手的燧發槍太厲害了,很多兄弟都是中槍之後倒下的。
也正是因為這些因素,多鐸做出來了自身的判斷,這估計是駐紮在復州的江寧營軍士,專門針對蓋州的襲擊,江寧營軍士人數不會很多,因為遭遇了先頭部隊,行蹤暴露了,害怕遭遇到大隊人馬的襲擊,所以說,迅速撤退了,甚至來不及徹底的打掃戰場。
也就是說,江寧營的安排佈置,與皇太極的佈置,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想著依靠少數的兵力,襲擊蓋州,造成守軍的恐慌,進而固守城池,放棄進攻的打算。
有了這樣的分析之後,多鐸做出來了決定,按照原定的計劃行事,不要改變部署,而且大軍要加快行進的步伐,最好是能夠直接追上前來偷襲的江寧營軍士。
下達命令之前,多鐸有些猶豫,做出來這個決定,可不是簡單的事情,要是出現了失誤,後果是很嚴重的,但身邊幕僚的一句話,令多鐸徹底下定了決心。
在商討這些情況的時候,一個幕僚說了,既然江寧營軍士前來偷襲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