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火葬。
火葬過程是,先將屍身用淨水洗淨,白布纏裹(如為喇嘛則著龍古神衣),紅布覆面,殮入棺木,停於正房西側簷下,祭供食品,點燃珠拉(佛燈)、香火,請喇嘛誦經,一般停放三至五天;晚輩守靈,定時舉哀;吉時啟靈,人抬或車載到預定地點;喇嘛誦經,祈求“內卜達克”神諒解;用羚角在地上扎個洞,將靈柩置於洞上,即用柴火化。如果死者是上層喇嘛,即將屍體置於特製的大鍋內鐵篦上,用油焚化,用銀筷揀出骨灰,殮入木盒,築藏式塔葬於其下,一般身份的人,則就地深埋,恢復地表原貌而不留墳頭。清朝以後則開始留墳頭。也有將骨灰投入河裡的,據說亡靈順流入海,進水晶宮極樂世界。
蒙古人也有土葬和聚族安葬的習慣。這種祖塋,蒙古人稱為“厚其德”。一經確認為其氏族“厚其德”的地方,百步以內,其他民族不再殯葬。非正常死亡的人不入祖塋,要另擇吉地安葬。
彝族少女的“換裙”儀式
在大小涼山地區,彝族少女成年時要舉行一種神秘的“換裙”儀式,彝語叫“沙拉洛”,意為脫去童年的裙子,換上成年的裙子。
彝族少女在“沙拉洛”之前,穿的是紅白兩色的童裙,梳的是獨辮,耳朵掛的是穿耳線。“換裙”儀式舉行之後,就要穿上中段為黑藍色的三接拖地長裙,原先的獨辮要改梳成雙辮,並要戴上繡花頭帕,掛上耳墜。
舉行“換裙”儀式後,少女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街、趕場、看賽馬、耍朋友、談戀愛了。“換裙”時間是根據少女的發育情況而定的,一般選在十五六七歲之間,多擇單歲。因為在當地彝民看來,雙歲“換裙”會多災多難,終生也不會吉利。至於“換裙”的具體日期,則要請老人好好地擇算一下,才能最後定下吉日佳期。由於“換裙”是女子由童年到成年的標誌,作為父母對此都非常重視。特別是母親,她是女兒的貼心人,也最瞭解女兒的*狀況,在臨近換裙前就熱心地為女兒準備好了頭上戴的花邊黑色哈帕、新裙,以及顏色各異的珠子和領上的銀牌等服飾品。
“換裙”這天,主人家像過節一樣喜氣洋洋,富戶要殺豬宰羊,大宴賓客;窮戶最少也要殺雞泡酒,招待親鄰。一大早,男女賓客便紛紛登門,送禮祝賀。按照當地俗規,舉行“換裙”儀式時,絕不允許任何男子在場,只邀請女親女友參加。“換裙”儀式因地區不同,各有千秋。有的地方是請一位成年女性坐在果樹下抽打一隻小豬,待豬死後,將死豬在“換裙”少女的頭上連續轉幾匝,以此來驅除邪惡。然後為姑娘掛上耳墜,梳成雙辯,再換新裙。有的地方則先假設一物為夫方,如樹木或磨子,然後把少女打扮成一位花枝招展的“假新娘”,由一位成年婦女揹著,圍繞假設之物走三圈,即算結婚。
在儀式進行的過程中,有的地方僅由婦女們說些逗笑少女的風流話和祝願詞,有的地方則一直在歌聲和笑聲中進行。先由為首的姑娘用歌聲挑逗、審問“換裙”的少女,問她喜歡誰?是喜歡好吃懶做的人,還是勤勞勇敢的人?是喜歡誠實忠厚的人,還是喜歡投機耍滑的人?面對審問和戲弄,“換裙”少女一般不開腔回答,只是低著頭羞澀低坐著,規規矩矩地接受一切審問。所有審問的內容一概由坐在少女身邊的一位姑娘越俎代庖,一一作答。
最後,為首的姑娘總是獨唱這樣一首歌:要戴銀牌要親手系,要戴珠鏈要親友串,要找知心人要親自選。唱完、鬧完之後,便請一位漂亮、能幹、相好的婦女給“換裙”者梳頭、帶哈帕,將原來梳在腦後的單辮梳結到前面來,正中分開,在耳後梳成雙辮,再戴上哈帕。額前的劉海用少許水打溼抹光,使之整齊發亮,以顯示少女情竇初開、秀麗端莊。再佩上豔麗的耳珠,珠光閃爍,更有含羞藏嬌、嫵媚動人的神態。最後換上藍、黑等對比強烈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