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著巨大的學習空間。印度跨越了製造業,把經濟直接建立在服務業之上。這種略顯獨特的發展觀雖然隱含著一些重要問題,比如基礎設施落後,剩餘勞動力的轉移乏力等。但在許多方面,印度也因此走在了中國的前頭。發掘印度發展模式的優勢對中國來說意義重大。
實際上,印度對“標準”發展模式的偏離可以從以下幾點得到理解。首先,印度到1991年才真正對外開放,此時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初露端倪。其次,印度的精英教育為印度培養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再次,印度的基礎設施阻礙了工業發展,使其轉而依賴現代服務業。最後,“綠色革命”在印度發展,並且印度可耕地面積位居世界第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不如中國緊迫。
透過現象看本質,印度模式可以歸結為三個特點。首先,更少地依賴物質資本。在吸收外資方面,中國遠在印度之上,相當於印度的10倍;中國的國民儲蓄率也是印度的2倍以上。其次,印度具有優良的制度和“軟的”基礎設施,對合約和法律的執行非常有效,交易費用接近香港,低於新加坡、澳大利亞等相對發達國家。最後,本土的企業家精神十分活躍,也就擁有更加優良的“氣候”和“土壤”。
中國有越來越迫切的理由借鑑印度道路。目前,“節約型”的產業結構使印度能夠避免能源、原材料供給約束,有效利用高度國際化的人力資源、資訊科技專長和通用英語等有利條件為經濟提供了更加合理的上升空間。顯然,這正是中國必須轉變經濟方式的要旨所在。
值得強調的是,良好的制度基礎設施對印度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印度高效運作的金融體系就是良好制度環境最重要的收穫之一。金融自由化是印度十幾年前就開始的市場化改革的起點,而中國的金融改革一直舉步維艱,遠遠地落在工業化的後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缺乏相應的制度環境。畢竟,金融的本質就是信用,信用來自法律及其執行、合約及其誠信,這些東西在中國既缺少傳統,又缺乏經驗。結果,在亞洲證券市場上的上市公司中,只有印度公司的資產回報率名列前茅。
這些理由都在提醒我們應該把更多目光投向印度。
從哪裡解開中國的高儲蓄之謎?(1)
與中國經濟發展相伴隨的重要特徵之一是居民儲蓄率的迅速攀升。近年來國家開徵了20%的利息稅,即便如此,也未能阻擋中國人高漲的儲蓄熱情。2009年底,中國儲蓄存款總額突破26萬億元,同比增長接近兩成。喜歡儲蓄對個人來說也許是傳統美德,但對一國經濟來說卻並非總是好訊息。高儲蓄引發消費需求不足的同時,與之相連的低利率卻刺激著投資,國民經濟總供給和總需求的矛盾因而極難平衡,猶如行走於狹窄的刃鋒之上。另外,不斷累積的存貸差也在銀行業形成令人擔憂的低效率和金融風險。
高儲蓄問題的重要性要求認知的準確性和科學性。在目前的討論中仍存在一些不妥甚至錯誤之處,不過現代消費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理解中國高儲蓄模式的有效視角。
‖未富高儲?‖
儲蓄是指國內生產總值中沒有被消費(以及沒有被政府購買和用於出口)掉的部分,按主體可分為家庭儲蓄、企業儲蓄和政府儲蓄,前兩者合稱私人儲蓄。其中,家庭儲蓄是交納稅收之後可支配收入中扣掉消費剩下的部分,家庭高儲蓄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中國的高儲蓄現象源於其與經濟發展階段的強烈反差。一方面,從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看,中國仍是屬於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而另一方面,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居民儲蓄率一直處於25%左右的高位。這與人們的直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