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知道,中國的每一場偉大變革總是先來於教育界,但而今的教育戰線為什麼走在了中國體制變革的後頭?
原因只為兩個字:缺錢。
可有誰能不承認這個事實:自改革開放近20年的每一年人大會議上,&ldo;增加教育經費投入&rdo;的議案,年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但又為什麼始終得不到最終的解決?
原因還是兩個字:太窮。中國仍然太窮。
12億人口的一個國家,有2億多人要接受義務教育,幾千萬人的中等教育與職業教育,500多萬人的高等教育。還有近億人的掃盲工作,近千萬教職員工的待遇……統而言之,國家需要在教育上的投入,如果按西方國家的人均標準,則至少將我國50以上的國民收入投進去。怎麼?就不管12億人的吃飯啦?
於是研究來研究去,每年的教育經費仍然像是大餅上撒落的芝麻‐‐看得著而吃不飽。
不去說全民教育,單說高等教育。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上大學後就是國家管了,既然&ldo;管了&rdo;,當然連吃連住連學習連分配就該全管。事實上在計劃經濟模式下,國家真做到了這&ldo;全管&rdo;的&ldo;統一招生,免費入學,困難補助,統一分配&rdo;的大包大攬。應當承認,在人民的經濟收入很低的情況下,為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階級差別,鼓勵工農子弟上大學,培養優秀人才,確保國家重點行業需要等等,這樣的辦學模式起到過積極意義。但隨著整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結構和運作方式發生的變化,原有的國家大包大攬已經跟不上形勢,且日益暴露出問題的嚴重性。如把大學當作社會福利事業,國家出錢,學生免費,學校有多少錢辦多少事,那樣極大挫傷了教育單位的積極性與創造性。隨之而來的便是宏觀教育機制、辦學機制到微觀的專業設定、課程設定等等的嚴重滯後與社會發展步子的停滯。國家教育經費長期徘徊在12的水平只能維持教育單位的&ldo;人頭費&rdo;,所有其它想做的事只能是&ldo;巧婦難為無米之炊&rdo;。
教育部門曾經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探索推行過委培、代培、自費等制度,並以此想緩解教育經費的不足。結果不是出現&ldo;分數不夠錢來湊&rdo;的問題,便是有的大學堅持教學質量而拒之推行這一類的&ldo;委培生&rdo;,加之委培生在分配上也帶來諸多毛病。
1994年,國家終於屢經調查論證,決定由開始的試點到最後的高校全部實行收費上學制度。
為了什麼?很清楚,為了國家不能永遠背大包袱。在西方發達國家,公立學校僅佔百分之二三十的比例,而我們一個發展中的窮國家,竟百分之百的全是由國家出錢來辦高校。一座大學一年需要多少投入且不論,光一個學生一年平均就是10000元,500多萬學生就是500多個億!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國家日益為這樣的學生包袱感到喘息的時候,另一方面全國居民的家庭銀行存款卻每年以30的速度在增長,至1997年底個人存款總額達50000億!
個人的腰包在不斷膨脹,卻不願為自己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掏一分錢,這樣的國家最後不被拖垮幾乎沒有可能。
再看看這樣一個現象:1997年7月浙江溫州的一家酒店老闆在當地報上刊登廣告,為其女兒公開招聘一名專職家庭教師,許諾執教後學生年度成績躍居班級前5名的,獎家庭教師30000元,成績居年級前10名的獎8000元。如果最後考取大學,一次性重獎15萬元。家庭教師平時的待遇:包吃包住,臥室配空調、電腦、電視,月工資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