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朝自從開國以來,非常注重經營北方。 開荒地,屯田,修築灌溉設施。 最近又發現了煤礦。 馮檀的人發現的。 馮檀是北方人,當幕僚起家。 幕僚就是師爺,只不過叫幕僚好聽一些。 總之四品知府身邊出謀劃策的,一般還是繼續叫師爺。 在往上,那就得叫幕僚,或者叫清客。 其實不少當師爺的忌諱別人叫自己師爺。 哪怕他伺候的是七品官,也喜歡別人說自己是幕僚,聽起來比較高階。 馮檀遲遲未能中進士,一直是京城大官的幕僚。 因為當的年頭多了,後來長官幫他操作,終於金榜題名,然後迅速在政壇崛起。 北方人想科舉出頭,不太容易。 不過反而因此很抱團。 南方人還有地域之見,北方人在政壇上抱團取暖的多。 北人多武將,南人多文臣。 北人做文臣,好像必須更專精一些。 比如馮檀,他在刑名方面一騎絕塵,從同知一路到提刑按察使司,然後任大理寺卿,再到刑部尚書。 他出身寒苦,沒有鮮衣怒馬少年郎的經歷。 他曾經也被皇上任命為欽差巡按御史,一席麻衣,一雙草鞋,查出驚天大案。 馮檀說過一句話,北人當官,頗能吃一些苦。 朝廷再怎麼經營北方,也不如南方富庶。 所以,南方的糧食運到北方,成了穩固國本的大事。 薛守拙因此很不明白。 “既然朝廷需要南方的糧食,需要倚仗南方的經濟,那麼進獻水稻雜交之法有什麼不對的?要我是皇上,得給他大官做。” “對的,以你這種智商欠費的腦子,可不就是這麼想,所以你當不成皇上。” “統子,來不來的,怎麼又開始懟人啊?愁死……” 系統耐心地告訴薛守拙,朝廷倚仗南方,可也忌憚南方,特別是富庶的江南一帶。 比如義烏大地主加大商人婁家,無官無職,但是養了數十個師爺。 各個有才華。 官員想在江南當好官,先得跟婁家借師爺。 官當得好了,不感謝朝廷提拔,先去婁家答謝。 都說沒有婁家培養的好師爺,就沒有他們的官途。 後來朝廷想盡辦法,把婁家一舉端了,百十號人,連剛出生的男嬰都弄死了。 自此,江南豪紳士大夫終於明白什麼叫朝廷的威嚴。 那名倒黴的進士進獻雜交水稻之法,背後就有婁家的身影。 他自幼家貧,但是見解極度不凡,異常聰穎。 由於他的出色,被婁家看中。 一直資助他,直到考中進士。 結果,當時的虞朝皇帝一開始很很高興,後來一些北人出身的大臣鬧著集體辭官。 說什麼,既然江南婁氏麾下有各種經天緯地之才,朝廷還破費錢財養著他們這些庸人作何。 既然用雜交之法,變了讓朝廷米爛陳倉,那麼何必在北方屯田墾荒,不如盡數移民去南方豐饒之地,廣行水稻雜交之法。 正好這個時候,朝廷派往南方的御史得罪了當地的官員和豪紳,竟然被聯合起來搞死了。 然後南方的官員們官官相護,盡力掩蓋此事。 當時的皇上忽然醒悟。 南方不可以更加富庶,否則再怎麼鼓勵人們去經營北方,也沒有成效。 辛辛苦苦種一年糧,結果和用了水稻雜交之法的地方相比,產量差距懸殊。 萬一北方遇到天災戰爭,人都不固守家園,直接往南邊跑,你攔得住嗎? 南北方經濟可以有差距,不能有那麼大差距。 除非北方領土不要了。 那還是天朝上國的君主嗎? 那特麼不成偏安一隅了嗎? 所以,明知道進獻水稻雜交之法並沒有什麼不對,但是出於政治考量,還是得殺! 更何況他還和婁家有關係。 所以,這位穿越前輩就這麼倒黴催地死翹翹了。 “那麼他進獻的雜交之法,皇上也不說偷偷留下來,讓後面的皇帝去嘗試好了。” “我估計,當時的皇帝就是你這麼打算的。但是興許那位穿越前輩也留一手,關鍵的技術核心沒全部告知。本來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加持下,水稻雜交也需要很多實驗才能實現。估計這位前輩也只能實現一部分雜交成果。他恐怕不會全盤托出,也是待價而沽。所以後世的虞朝皇帝,沒能夠根據有限記載,實現水稻雜交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