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封突然發覺這洪慶並不似外表看起來那般放縱恣肆,此人心思清明,腦子轉得極快,實是一個不可小視的人物。
盧豫道:“若是這幾日有人向你請令守這幾處城門,你不必推脫,卻要立時來報我。你可明白?”
洪慶笑道:“太尉放心,洪慶明白。”
盧豫道:“崇恩,你看這樣可還夠麼?”
陳封道:“太尉算無遺策,梁都城外之事交給陳封就是。”
參劾李允的奏疏五月二十六一早便遞到了政事堂。寫著“奏鎮北將軍、禁軍鳳翔軍都指揮使李允畏敵諱敗,矯功飾過疏”的奏疏就擺在崔言面前。
崔言似是早料到一般,並不驚慌,只苦笑一下,又看落款“臣御史臺侍御史胡震謹奏”。崔言只翻看了看便到裡屋將奏疏呈給袁端。
袁端正坐在炕上看關隴旱災的奏報,只斜眼看了一眼奏疏封皮,便以目示意崔言將奏疏放在矮几上。
屋裡張銓正坐在案後奮筆疾書,蔡聳卻未在屋內,崔言便立在一旁等著。良久,袁端看完奏報,這才拿起奏疏翻看起來。袁端一目十行飛快看完,冷笑一聲道:“又是這個胡震,整日裡只風聞奏事,連坊間流言也敢奏上來。默之,你以為該如何?”
崔言道:“袁相公說的是,這本就是坊間流言,豈可上達天聽。若是隻此一疏也還罷了,政事堂壓下也就是了。似也不必理會。”
袁端略一思忖道:“也罷,便依你之言,先壓下罷。倒是關隴旱災之事,你也多上上心,子衡正給各處州府寫信,詢問災情與存糧之情。你也想想,如何賑災,待子衡寫完信,我等一處細細議一議。”
按鄭國朝堂慣例,一份彈劾奏疏,被政事堂壓下後,上疏的臺諫官員便會繼續上疏。若政事堂仍是不理,其他臺諫官員也會上疏以助聲勢,但朝廷明令禁止臺諫官員相互勾連。待到事情傳開,朝堂上議論之聲四起,政事堂便不得不出面回應。這一過程往往要一個月,甚至數月之久。
但這一次卻不用等這麼久,午後,這事便在朝中傳開了,議論之聲紛紛揚揚,已有數人到政事堂問詢,御史中丞郭信也與袁端秘商了半個時辰才離去。但議論之聲仍是不休,許多官員到宮城外要進政事堂問個明白,只因沒有政事堂召喚,被羽林衛擋在左掖門外。
袁端無奈,只得召張銓、蔡聳、崔言等人商議。崔言道:“官員們只要朝廷徹查邊軍,卻不知這事本不必查。回都之左驍衛、千靈衛、天權衛兵馬人數已查驗過,與所報傷亡人數大體相符。而此戰傷亡最多的天翼衛仍留守霸州。李克讓若要弄假,也無從下手。文人們縱然鬧事,也掀不起大風浪來。可若當真徹查邊軍,武將們若鬧起事來,便難以收拾了。是以萬不能明令徹查邊軍。若是遣官員到北疆,查驗官軍傷亡、府縣損失之事,倒還可行。可不發明令,官員們定然不肯甘休,況且查訪官員去北疆,一來一回又要數月之久,這些位官人們豈能甘心等著,定然鬧個不停。確是難辦。”
袁端道:“便用你這些話駁斥胡震,將他奏疏原疏駁回,看官員們如何。若還有人鬧事,你便在鬧的最兇的人中,選幾個官聲正直的,遣往北疆查訪此事。莫要讓他們翻了天去。”
這事便這樣定下來,崔言取來胡震原疏,在疏後洋洋灑灑寫了數百言駁斥之說,遣人送回御史臺。
到了申時正,眾人下值,有幹辦報說在左掖門外仍有許多官員不肯離去,守在那裡,只等政事堂諸公出去。袁端無奈,只得命人去東華門外檢視是否有官員。得知無人後,眾人才從東華門出宮回府,只留崔言一人當值政事堂。
次日一早,袁端上值時留了個心眼,先命家人去左掖門探查,家人回報說在左掖門外已有五、六個官員守在那裡,袁端只得繞道東華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