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3頁

東根基不深,白曉文就借著這個鴻門宴的機會,一舉搞死了公孫度這個首腦,再借著袁氏這張虎皮。根基不深的公孫氏,自然就土崩瓦解。

求著公孫氏幫自己調查線索,就算有幽州刺史的身份,也相當於隔靴搔癢。

哪比得上現在,白曉文的政令在襄平城暢行無阻,直接發動官府的力量全力調查,更加方便快捷。

王烈建言獻策,被白曉文虛心採納。這位半生不得志的老長史,對白曉文的好感度飆升,已經把他看成了一位可以託付的明主。

白曉文隨後令王烈寫招賢榜文,傳書遼東四郡各城張貼懸掛。

王烈更是親自舉薦了一位名士:「公子,我有一位朋友,名叫邴原,是北海郡人,以節操聞名於世。後來黃巾賊禍亂中原,邴原就舉家遷到了遼東避禍。公子何不徵召此人?」

三國時代沒有科舉,九品中正制也尚未誕生,採用的是漢朝傳下來的「察舉」制度來選拔任用官吏。

舉薦,幾乎是最基本的任用人才的方式了——比如荀彧向曹操舉薦戲志才,後又舉薦郭嘉,都得到了重用。

所以,三國時代計程車子特別注重自己的名聲,大部分人把孝義兩字看得比生命還重要。

孝道自不必說,為了朋友之義,三國名士可以一擲千金甚至拋家舍業,傳為美談。

王烈此時得到了「明主」的重視,舉薦自己的好友,實屬基本操作。

白曉文說道:「我也久聞邴原的大名,恨不得見。」他當即簽發手令,著人攜金帛禮物,徵召邴原。

「王長史有才有德,做一個長史太屈才了。我會上報父親,請你出任襄平太守,在任命下達之前,暫且管理襄平事務。不知你意下如何?」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