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文聽了,長身正容說道:「公不忘舊恩,乃忠義之士,何罪之有?」當下許諾了王烈收殮公孫父子屍骨的義舉,並親自下堂,招攬王烈。
王烈感於「袁二公子」的恩義,再拜,答允了招攬。
白曉文這一舉動,看似不給眾多投降的大小官吏面子,但實際上,卻是三國位面世界的正常操作,也是他作為上位者,必須遵守的「遊戲規則」。
三國講究忠義,再怎麼樣也得做足表面工夫。就比如曹操,對於稍有能力的俘虜,一向都是勸降為主。
對方如果堅持不降,曹老闆會含淚送他一程,然後厚葬。
對方如果在投降之前,表態要收殮主公屍骨,曹老闆必然會表露出欽佩之意,還要讓麾下諸將學習這種忠義精神。
清廷依靠諸多漢奸奪了中原,等到統治穩固下來,還要編一本《貳臣錄》,將這批漢奸永遠釘在恥辱柱上,就是為了讓大清臣子,永遠不要做大清的「貳臣」。
白曉文安撫過襄平大小官吏之後,讓他們返回崗位,各司其職,只留下了長史王烈。
「王長史,襄平府庫,錢糧尚有幾何?」
王烈起身拜道:「刺史大人容稟:如今剛剛撥亂反正,遼東四郡群龍無首,正是安民心、解民意,平定遼東的最佳時機。刺史大人開口即問襄平錢糧,這難道是遼東四郡萬民,所期待的作為嗎?」
p,被教育了。
白曉文腹誹。
我只是問一問錢糧而已啊!
我家塞西莉亞在北平等著米下鍋呢好伐!
你說這麼多字的工夫,能回答我好幾遍了好不好!
不過王烈能這麼說,至少也是個有見識的人才。
白曉文起身扶起王烈,從善如流:「是我疏忽了,確實應該以穩定遼東為第一要務。以公之所見,該當如何?」
王烈捋須說道:「公子身為大將軍之子,袁氏四世三公,聲望隆重。遼東四郡的才德之士,都仰望已久了。公子不如寫一封招賢榜文,傳到各郡招賢納士,贏得遼東名士的支援。如此一來,四郡軍民豈有不望風歸附的道理。」
白曉文點頭道:「公之言大善。」
這個時代,名士都是什麼人物?
基本上,都是名門、世家之中的讀書人!贏得這些人的支援,就等於是贏得了遼東世家名門的支援。而有了世家名門的支援,四郡軍民肯定會歸附,這是必然的。
當然,王烈提出的計劃,白曉文也會加以完善,新增一些內容。比如遼東四郡的官員官職不變,大家還是和以前一樣,該撈好處的撈好處。
總而言之,白曉文要表露出一個態度:本公子來遼東,不是要掀桌子,而是來分一杯羹的。
這一杯羹從哪裡出?
當然是從公孫氏的碗裡撈出來了。
其他各家各族的利益不動,公孫氏必須斬草除根,嚴防死灰復燃,心存怨懟再來搞事。
白曉文也沒有心思對遼東進行大刀闊斧的整改,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不值得去做——要知道他在三國位面,停留的時間很短暫,肯定等不到整改之後,新秩序下的收益。
【公孫父子,說起來你們可能不信,我來襄平,主要是為了調查龍紋金匣的線索,順便替我家塞西莉亞弄一筆小錢……】
白曉文在心裡默默想著。
第1200章 自我攻略!納頭便拜
原本白曉文也想過,用溫和的手段和公孫氏溝通,藉助他們的力量,追查龍紋金匣的線索。
不過,白曉文自己把這個想法否決了——公孫氏還是太礙事了,他們對袁氏的天然防備心理,很容易掣肘白曉文的計劃。
透過瞭解情況,公孫度此時在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