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面有一方玉印,還有一封寫好的信件,封面上寫的是「遺命絕筆,交予吾兒丕、植、彰、沖。天下人皆可共覽」。
這封信,並沒有火漆封口。顯然,曹操相當坦蕩,不封口就是任由他人查閱。
既然寫了天下人可共覽,白曉文當然先睹為快,他取出信件拆閱,看了一遍,不禁心生唏噓。
曹操留下這封遺命,原來是讓他的幾個兒子投降,措辭嚴厲。誰要是不聽從,就不是他的兒子。
這樣的遺命,在漢末還是很有分量的。
白曉文嘆了口氣,曹操用生命證明瞭,他是一個拿得起放得下的梟雄。
留下這樣的遺命,其實也並不奇怪。
曹操的文臣武將,其實已經沒剩下多少了。以曹操的能力,率領眾多文臣猛將,出動大軍都沒打過白曉文,他留下的幾個兒子,就更不是個兒。
依託城池堅守,也就是拖延一段時間,最終難免城破人亡。
讓幾個兒子投降,一方面能博得白曉文——也就是袁熙的寬容,至少做個富家翁不成問題,運氣好還能得到封賞;更主要的是,可以儲存北方中原的元氣。
或許有人覺得,曹操一直頑抗到了最後,和這封遺命互相矛盾。早知如此,投降就是了。
其實這並不矛盾,這才是曹操。
曹操很聰明,知道白曉文不會讓他活著。所以自始至終,連一句投降的話都沒有說。他也很理智,知道自己的死,能夠最大程度地讓四個兒子活命。
曹操很自私,堅持到最後一刻,發動所有百姓民兵幫他守城,平添幾千死傷,直到徹底沒有希望才放棄。
曹操很大氣,輸得起,所以留下這封遺命,將統一天下的志向,託付給了白曉文。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