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取出了兩隻青銅酒樽,斟滿之後,看著略顯渾濁的酒水說道:「殺袁紹者,是我四子曹熊。此人疑似方外之人,不能算我的親兒子。」
白曉文眯起眼睛,莫非曹操還沒有看破他的「方外之人」身份?或者已經看出來了,卻沒有揭破。
曹操續道:「我與你父袁本初,本是至交好友,最後落得沙場相見的地步,也是可嘆啊。」
白曉文說道:「天下有變,漢失其鹿,豪傑共逐之,本來就沒有對錯可言。」
曹操擊掌笑道:「說得好,果然是英雄所見略同,當滿飲一杯!」他舉起酒樽一飲而盡。
白曉文也毫不遲疑地飲酒。
曹操親自執壺,再把酒樽滿上,說道:「據此高臺,你看這天下。你看到了什麼?」
白曉文說道:「殘破荒涼,路有餓殍。」
這倒不是白曉文揣度曹操想法才說的,而是他的真實感受。漢末動盪導致人口驟減,別說十不存一,一百人裡面能活下一兩個都不錯了。
要知道,漢朝興盛的時候,全國在籍人口有五六千萬。但到了三家歸晉時期,總計才幾百萬。
三國鼎立的時候,人口實際上是有所增加的,畢竟戰事不如群雄割據時頻繁,而且三個國家都善於治理內政。
群雄割據的當下,是最慘的時候。
曹操嘆息了一聲:「英雄豪傑,只看到了錦繡河山;後世之人,只會看到豪傑並起;唯有仁人義士,才能看到江山流血,萬姓死亡的慘景。君之仁心,當得滿飲一杯。」
說罷,曹操又舉起酒樽,致意白曉文。
白曉文也舉樽相對,兩人再飲一杯。
曹操第三次斟滿,又說道:「如今天下,還有西涼馬騰、韓遂,漢中張魯,益州劉璋,荊州劉表,江東孫策等等,自稱英雄,割據一方。問君如何平定天下?」
白曉文說道:「先定北,再圖南。」
曹操點頭道:「我沒有什麼可說的了。最後一杯,與我送行。」
白曉文起身一拜。舉起酒樽一飲而盡。
曹操同樣飲下第三杯酒,然後把身邊一個黃布包袱遞給白曉文:「多謝相送。些許薄禮,還望收下。」
白曉文不解其意,不過還是接過了黃布包袱。
見到曹操有「送客」之意,白曉文便不再留,捧著黃布包袱,緩步走下高臺。
身後,曹操的聲音響起: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鹹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曹操將最後一句,反覆吟誦三遍,然後霍然起身,嗆啷一聲,倚天劍出鞘。
白曉文猛然回頭。
曹操指著白曉文,厲聲說道:「你一定要一統天下,結束戰亂!」
白曉文點頭。
曹操橫劍,在脖頸之中一劃。
一代梟雄,魂歸地府!
曹操的自刎,其實白曉文也猜到了。最後的送行二字,已經確鑿無疑。
白曉文就算親手殺曹操,也拿不到什麼有價值的寶箱,不如成全他,還能收穫一波形象分。
大一統級別的戰隊,對於一個黃金寶箱,其實是不怎麼在乎的,比如白曉文,更看重的是在三國位面大一統的「勢」。
白曉文開啟了曹操臨死前給他的黃布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