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直奔山陰的石見國而去。
長崎港兩年前錢惟昱來的時候還是不存在的。或者說那裡雖然有人煙和舟船,但是還僅僅停留在小漁村和流亡海盜暫居地這類狀態下。不過,自從錢惟昱把蔣正明挪到了代行肥前國司的位置上之後,長崎這個地方几乎是爆炸性地發展了起來。兩年裡的進步比耽羅島還要快得多。雖然還不能和已經作為日本與中韓主要貿易港口垂三百年的博多津相比,若是假以時日,有三五年的發展,完爆博多津已經是必然了。
箇中原因,除了蔣家善於經商、財力雄厚、錢惟昱捨得在日本領地投資砸錢之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航海技術的發展。
當初博多津之所以可以在三百多年的時間裡以日本最大外貿港口的姿態存在,主要就是隋唐時候商船跨海遠航的能力太差,有時候為了避免走深海航線,不得不繞很遠的彎路。博多津論港灣的水深、泊位的面積,都是不如有五島遮護的長崎的,它唯一的優勢,就是面朝對馬海峽,有壹歧島和對馬島的兩翼遮蔽,可以無風無浪地航行到對岸高麗國的釜山。
然後,唐代時候中日之間無論是遣唐使還是民間商人,走的都是從博多津渡過對馬海峽到釜山、再沿著朝鮮半島南岸和西岸北上的航線。船到甕津的時候折向正西、到中國山東半島的萊州、登州近岸,然後再貼著海岸南下。這條路線算下來,因為兜了個大圈子避開東海和黃海的深海區,從博多津到蘇州、明州足足要開四千里路。
但是,自從錢惟昱穿越之初的時候,吳越海商的海船,就已經可以實現從蘇州、明州直航耽羅島、然後向正東到博多津的航線了。後來經過幾年的發展,吳越又在肥前國的了立足點。蔣家經過多次往復,總結出了出了連耽羅島都不去,從蘇州出發後直撲長崎港的最短航線。這條航線只有一千七百里長短,比當年日本海商用小沙船走的博多津航線近了一倍。以如今吳越國海船數年的技術積累、新式帆裝應用,夏季順風的時候,三天三夜就到了。
對於商人來說,時間就是生命,既然從蘇州到長崎可以飆出如此的極速,長崎港的崛起,也就是歷史車輪滾滾前進的必然了。
……
長崎雖然繁榮,此刻錢惟昱卻沒時間趕去,只能是辦完正事兒、把灰吹法煉銀所需的東西都搭建起來除錯好了,再走點兒回頭路去九州看看。
十月初九日,運著煉銀器械和幾千石鉛錠、鉛礦的船隊,抵達了山陰地方第一大港——松江町。這個松江可不是“松江府上海縣”那個松江,只不過是同名罷了。原本運銀船在山陰地方有多處港口可以停泊裝卸,倒也不拘於松江。只是這次錢惟昱來的都是大船,運的東西也重,只能是尋深水良港靠岸了。
上了岸,牛馱馬拉地花了兩日,才算是把第一批裝備都弄到了石見銀山。
石見銀山位於松江町西南七十多里的大山裡。不過如果直接往海邊方向走的話,只要二十多里就能到達距離銀山最近的日本海沿岸港町大田町。銀山由兩道西南、東北走向的平行山脊構成,中間偶爾也有豁口和隘谷——有些是天然的,有些則是修築“銀山街道”的時候,吳越人用火藥炸口擴大後平整出來的。每每練出粗銀和銅錠之後,就會從這些“銀山街道”運去大田町,裝上海船運回吳越。
非常幸運的是,石見銀山的兩道山脊之間,夾束的正式山陰地方第一大河川——江之川,此河全長四百餘里,發源於後世廣島縣(沒錯就是原子彈轟炸的那個廣島)的群山之中、在石見的江津町入海。水流平均寬闊三四十丈,山勢陡峭之處,水流為山形夾束,寬僅二十餘丈,深水急流,用於進行水力利用的話,正是恰得其用。
東西到了之後,用江之川中的筏子以及旱路的馬駝一個個搬運到銀山見的河畔。因為船隊到來之前,錢惟昱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