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0章 塵埃落定

曹碩說出的話,讓楊行秋不得不停下自己的論述。

霸王道雜之。

顧名思義,就是將霸道與王道綜合利用的政治方針。

霸道就是使用暴力、刑法、權勢等強硬手段進行統治。

王道就是使用仁義、道德、思想等懷柔政策進行管理。

曹碩引用這句名言,算是高度概括了楊行秋的觀點。

王賢趁著楊行秋停止論述的間歇,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軌德立化,優事理亂。德化者,道也,事理者,器也,道先於器,器出於道。道本而器末也。”

楊行秋聽著兩人的觀點,開始分析起來。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

這是漢宣帝劉詢對太子,未來的漢元帝劉奭說過的話。

“太子柔仁好儒,見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繩下,大臣楊惲、蓋寬饒等坐刺譏辭語為罪而誅,嘗侍燕從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宣帝作色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嘆曰:'亂我家者,太子也!’”

原名劉病已的劉詢,在巫蠱之禍、遍遊三輔、海昏被黜、霍光專政、親臨大統、族滅霍氏後。

結合自身的經歷,將集管理學大成的帝王之術,用一句話說了個明白。

法家主張人性本惡論,崇尚刑名法術。

“父母之於子也,產男則相賀,產女則殺之,此俱出父母之懷衽,然男子受賀,女子殺之者,慮其後便,計之長利也。”

在法家的思想裡,好利惡害,趨利避害是古往今來人人固有的本性,這種本性是不可改變的。

“倉稟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法家認為道德觀念是隨著個體物質生活的提升而進步。

儒家主張人性本善論,崇尚仁義道德。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儒家思想主體是“仁政”、“王道”以及“禮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統”。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儒家注重自身修養,其中心思想是“仁”,意謂人與人之間應注重和諧的關係。

“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

儒家思想主張,“禮、樂、仁、義”,提倡“忠恕”,“中庸”之道。主張“德治”,“仁政”。

將儒學中所蘊含的人治,王道思想與法家的法治,霸道思想相結合,並以此為手段運轉龐大的行政官僚集團。

兩者結合,無疑成為封建專制社會理想的政治體制理論基礎,使得社會管理兼具原則性與靈活性。

漢元帝繼位後,“純任德教”,大量啟用儒生參政治國,走上了真正“獨尊儒術”的道路。

結果是導致皇權式微,朝政混亂不堪,使社會矛盾激化,又出現了天災人禍、吏治敗壞、外戚專權、流民四起等一系列嚴重的社會政治危機。

證明了漢宣帝劉詢的高瞻遠矚和“霸王道雜之”的正確性。

至於曹碩為什麼要說這番話,那就要從魏武帝曹操說起。

祖父是宦官,大長秋曹騰,父親是太尉曹嵩。

在當時的觀念裡,父親是高貴的三公之一的太尉,而祖父是低賤的宦官。

從出身上,曹操就是矛盾的集合體。

“祖父中常侍騰,與左悺、徐璜並作妖孽,饕餮放橫,傷化虐民,父嵩,乞匄攜養,因贓假位,輿金輦璧,輸貨權門,竊盜鼎司,傾覆重器。”

政敵袁紹就對他的出身進行了猛烈地人身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