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所羅門、約沙法還有希西家的故事,雖然在列王紀和歷代志都有記載,可是傳達的資訊卻完全不同,因為是從完全不同的角度寫的,所以我們必須釐清兩者之間的差異。我前面說過,所有的歷史都是從某個角度寫的。史學家在記錄歷史的時候都會根據自己的喜好,挑出自己有興趣或是自己認為重要的事件,然後再找出彼此之間的關聯,找出其中的因果關係。然後再來就是評估或是說明你所記錄的事件,判斷這些事件到底是好的事件還是壞的事件。所以史學家的第一步就是挑選、第二步是找出關聯、第三步是評估或解釋,這個階段要做道德的判斷。(一0六六)這本古歷史書,就是針對所有的事件下道德的判斷。在英國發生的這件事是好的,那件事是不好的等等,你會發現列王紀裡的道德判斷和歷代志很不一樣,我舉個例子好讓你們能夠更清楚的瞭解。列王紀的重點是放在列王的惡行;但是歷代志的重點是放在列王的善行,就是這麼簡單。好,我再來解釋一下,好幫助你們明白。新約聖經在談到舊約聖經的時候,說舊約聖經的目的是讓我們從這些事學習,那為什麼列王紀都在講列王的惡行,而歷代志都在講列王的善行呢?兩卷書所呈現的很不一樣。列王紀中都是壞人;歷代志中都是好人。這是在扭曲歷史還是別有原因呢?為什麼重點會不一樣?現在我們來比較一下,待會兒,你們可以到前面來看得更清楚一點。實在是令人驚訝,列王紀和歷代志在英文聖經中是前後放在一起,但是在希伯來聖經卻隔得很遠。現在來比較一下,先挑出歷史事件,找出關聯,解釋彼此之間的關係,然後評估這件事到底是好是壞。當我們看撒母耳記,列王紀和歷代志的時候,會發現撒母耳記和列王紀在舊約希伯來聖經是相鄰的兩卷書,但在我們的聖經是相鄰的四卷書,它們只涵蓋五百年的期間。但是歷代志這卷書,開始的時間點比較早,結束的時間點比較晚。歷代志的很早,是從亞當,就是人類的起初史祖開始往下講,結束的時間點也比較晚,這就是主要的一個差異點。撒母耳和列王紀結束在被擄期間,但是歷代志最後講到歸回,講到『讓我們上到耶路撒冷』,這是歷代志的結尾。可見這兩個作者的任務截然不同,他們用不同的方式達成任務。這邊必須向百姓解釋為什麼他們會被擄;但是這個時候百姓已經知錯,所以這個時候需要鼓勵他們,然後派他們回去重建。這些是事後不久寫的;這些大多是事後很久才寫的。這裡大多是政治上的歷史;這裡則著重在同一時期的宗教歷史。這是從先知的角度來看;這是從祭司的角度來看。列王紀同時講到北國和南國的王;歷代志雖然也講到同一個時期,卻完全沒有提到北國的王,作者對北方完全不感興趣。這是兩者之間很大的差異,也許你從來沒有注意到。更重要的是他把重點放在王的失敗導致禍害;但是這裡的重點是上帝的信實。作者他淡化了王的缺點,強調王的優點,我們解釋這卷書的時候會再談到。所以這裡對王有負面的看法;這裡對王則有正面的看法,這是有原因的,作者並不是要改變歷史,他只是在挑選。這邊挑選王的惡行;這邊則挑選王的善行。同樣的王有惡行也有善行。這裡強調的是道德,關鍵詞是公義,這些王是否公義;但是這裡又對儀式比較有興趣-聖殿和獻祭,重點放在信仰而不是道德問題。所以這是先知寫的;而這是祭司寫的,兩者之間的關點差異很大。以上是這些書卷的幾個差異。 現在要問:為什麼會這樣?我想我們應該要問的是,歷代志省略了哪些撒母耳記和列王紀裡面的紀事?歷代志顯然有很多事沒有記錄,因為在列王紀中,每個王都佔有很大的篇幅。比如在撒母耳記和列王紀裡面,掃羅大約佔了六分之一的篇幅,可是歷代志卻沒有記載掃羅,列王紀至少有一半的篇幅在講掃羅。撒母耳記裡面,大衛大約佔了三分之二的篇幅,所羅門大約佔一半的篇幅,分裂的王國大約佔一半的篇幅,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