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居喪期間,李適嚴格遵守禮法,體現了他對傳統禮儀的尊重。建中元年(780年)正月,群臣為他上尊號“聖神文武皇帝”。即位之初,德宗任用崔佑甫為宰相,推行清簡政策,展現出了一番中興氣象。崔佑甫推薦楊炎為相,但不幸患病去世,使得楊炎得以獨攬大權。面對唐玄宗以來租庸調製的破壞,楊炎提出並實施了兩稅法改革,這一改革不僅改變了傳統的賦稅制度,並且適應了當時社會經濟的變化,對國家財政狀況產生了深遠影響。然而,楊炎生性狹隘,利用職權打擊異己,導致政治環境惡化。
建中二年(781年),唐德宗任命盧杞為相,但盧杞為人奸佞,善於迎合聖意,嫉妒賢能,黨同伐異,陷害了許多忠良之士。為了籌集軍費,他實行了一系列苛刻的稅收政策,如增收房屋間架稅和除陌稅,這些措施引起了廣泛的民怨。
同年,唐德宗決心革除藩鎮割據的問題,發起了削藩戰爭。雖然初期取得了一些勝利,但隨後卻引發了更大的混亂。到了建中三年(782年),盧龍節度使朱滔、成德王武俊、淄青李納、魏博田悅分別自立為王,聯合對抗朝廷;淮西節度使李希烈也加入叛亂,自稱天下都元帥、太尉、建興王(不久又稱楚帝),與四鎮勾結反叛。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涇原兵變”爆發,叛軍佔據長安,並擁立曾擔任涇原軍統帥的太尉朱泚稱帝。唐德宗被迫逃離長安,輾轉於奉天(今陝西乾縣)和梁州避難。最終,在宰相李泌及將領李晟、渾瑊等人的努力下,成功平定了叛亂。興元元年(784年)正月,唐德宗釋出罪己詔,承認自己的過失,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穩定局勢。同年七月,德宗重返長安。同年,河中節度使李懷光因與部分宦官、藩鎮將領矛盾激化而舉兵反叛,德宗派渾瑊與河東節度使馬燧、鎮國節度使駱元光等率軍討伐,至次年八月平定叛亂。
綏寧內外
經歷多次變亂之後,唐德宗李適開始採取更為保守和謹慎的策略。他逐漸委任親信宦官為禁軍統帥,對地方藩鎮則採取姑息的態度,以避免激起更大的叛亂。晚年時,淮西鎮用兵失利進一步削弱了中央權威,使得藩鎮勢力愈發強大。
貞元年間(785年—805年),唐與吐蕃之間的衝突不斷升級,給國家帶來了沉重的軍事負擔。面對日益窘迫的財政狀況,唐德宗不得不採取多種手段籌集資金。“進奉”、“宣索”、“宮市”等斂財措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財政壓力,但也加劇了社會矛盾。與此同時,唐朝頻發天災,唐德宗在積極斂財的同時,也不得不多次賑災免稅,以安撫民心,維持社會穩定。
儘管面臨諸多內部挑戰,唐德宗仍然致力於恢復邊疆領土。在位期間成功出兵收復了瓊州、姚州、巂州、會州、原州、翼州等地,這些行動不僅增強了朝廷的威望,也為後續的邊防穩定奠定了基礎。
文化復興時代
大曆、貞元年間,復古主義思潮興起,形成了廣泛的社會思想運動。這場運動旨在從意識領域挽救帝國的危機,促進中興局面的出現。賈至、梁肅、權德輿、韓愈、白居易等人成為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們倡導文體革新,反對空洞華美的駢文,提倡自然自由的古文表達方式,這不僅促進了文學創作的繁榮,也推動了“唐傳奇”小說進入興盛期。唐德宗本人擅長文章與詩歌創作,因此大力支援古文運動,重視科舉制度,廣納賢才,從而迎來了一個文化復興的時代。
外交成就
此外,唐德宗根據宰相李泌的建議,採取了靈活的外交策略:北和回紇、南和南詔、西結大食,共同對抗吐蕃。這一系列舉措成功扭轉了對吐蕃的戰略劣勢,並利用“回鶻道”重新開通了安史之亂後被切斷的東西陸路交通線。這些外交成就不僅鞏固了唐朝的邊境安全,還為後來唐憲宗時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