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萊塢巨頭的高管,他的住處肯定是有講究的,一定是那種富人區的大房子,這是一筆不小的花銷。
還好,馬丁沒有結婚,不然更慘。
不過他9個月沒有工作,也就意味著9個月沒有收入,他不慌嗎?
不過這都是猜測,說不定人家沒有房貸的壓力呢!
楊簡靜靜的看著馬丁,等待著他的回答。
“是我的父親,我父親生病了,我陪伴了他最後的幾個月。”
“抱歉。”如果是這個原因,那麼一切就說得通了。
這條資訊,威廉給他的資料上沒有,還得讓威廉確認一下,如果屬實,那麼馬丁·佩雷斯就完全符合楊簡的要求。
“呵呵,沒關係,我父親走的時候並沒有什麼遺憾,他看過你的電影,他很喜歡,而且就像你電影表達的那樣,死亡其實是以另一種方式存在,這並不是一件悲傷的事情。”
要不是氣氛不對,楊簡都想誇他閱讀理解挺厲害的。
“馬丁,今天的正事談完了,接下來作為老朋友,我請你喝一杯。”說著楊簡招呼馬丁就來到酒吧。
幾杯酒下肚,馬丁·佩雷斯的話匣子就開啟了。
從攝影中心制講到製片中心制,又涉及到了明星中心制和導演中心制。
最早的攝影中心制是從1895年第一部電影《工廠大門》上映開始,電影通常都是要求演員的表演一氣呵成,攝影一鏡到底,在今天看來這是很難的一件事情。
當時受到攝影技術的限制,所有的影片必須圍繞攝影師來展開攝製,直到後來剪輯技術的出現讓整個拍攝有了更高的容錯。
當一個行業擁有巨大利益的時候,資本家便會蜂擁地進入這一行,自然而然地就會形成大魚吃小魚的局面,電影公司之間也會進行兼併、收購,並形成壟斷。
到了上世紀20年代初,好萊塢只剩下八大電影製片廠。
這些製片廠為了尋求更大的利益和更多的利潤,他們從整個電影產業的製作體系入手,將電影視作商品,以配方式、流水線型的大規模生產電影,形成了初期的製片人制度。
透過這種制度,這些製片公司壟斷了美國電影業,並迅速地佔領了歐洲市場。
這種制度讓權力集中在製片人手中,為了電影能產生盈利,整個團隊,無論是誰都要為盈利服務。
也就是說,從導演、演員到幕後工作人員都必須為盈利讓步。
電影產量雖然增加了,電影品質卻越來越不如人意,其中濫竽充數的電影也越來越多。
在這種情況下,製片公司又透過調查從觀眾中發掘出人物的品牌效應,也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明星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