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我們一般一生當中會有一些很特殊的感受,會有幾個特別快樂的感受,或者特別痛苦的感受。也就是說,我們一生當中會累積很多很多的人事地物的影像,但不是每一個影像我們都會去收集,不是的。我們只收集少數的影像,就是特別的感受。
比方說,我們從小很貧窮。這個貧窮本來是一個業力,它本來沒有好壞的,果報不論好壞,只論苦樂,本來沒有什麼對錯。貧窮就是你過去沒有佈施嘛。但是這種貧窮的果報有什麼後遺症呢?會讓你產生痛苦,產生痛苦你就會產生顛倒:我就是因為貧窮,所以很多理想抱負不能實踐!等到你長大有錢以後,你對錢就特別執著。為什麼?因為這是從感受來的。因為感受會刺激想象,想象以後你就會執取。或者某一個東西給你痛苦,然後你對這個東西就特別排斥。所以我們一般的問題就是怎麼樣?跟著感覺走。
所以我們整個生死的輪迴來自於愛取。愛取就是來自於我們對生命經驗的感受產生想象,最後,時間久了就抓住不放,從此以後就揮之不去,變成我們內心的性格傾向。
幾年前,我有一個俗家的親戚,是一個女眾居士。她學佛是很精進,她也學過《楞嚴經》,學過淨土宗,學過唯識。她後來得癌症,得了癌症以後她更精進,她每天聽經、拜佛,因為她那個時候已經退休了。後來到癌末的時候,我就去看她,我跟她聊。跟她聊的時候,我發覺她心中有罣礙,因為畢竟她在世間上有一點成就,也有點福報,有些因緣是放不下。
談完以後過了幾天,有一天我就覺得,我應該再找她談一談。有一天早上我就找她談,我跟她講一個偈頌。我說:“生本無可戀,死亦何須厭。本來無生死,生死由心現。”
我先跟她講因緣法,就是癌末當然面對的是死亡,然後面對一個不可知的未來,所以一般人都是貪生怕死了。說實在的,不管你今生活得快不快樂,我們還是不願意死亡。但是你要破她這種對今生的愛取,你要跟她講說,其實生命不是我們想象得那麼快樂,人生本來是來還債的,一片苦海,所以“生本無可戀”。死亡,你只要不貪生,你對死亡就不需要害怕。這是一種對立的。因為我們會假設認為今生是快樂的,所以我們不想去面對來生。你怎麼知道來生不會比今生更快樂呢?你一個破舊的房子可能會面對來生變得更好的房子,所以“生本無可戀,死亦何須厭”。
,!
然後這個第二句話很重要,理觀了。“本來無生死,生死由心現。”把它拉到我們最原始的清淨心,其實我們本來就沒有生死,所以你也沒有失掉什麼。你說,我失掉了生命。其實從你清淨心來說,你從來沒有生命,所以你也就沒有失去。當然我講了很多,大概跟她講將近兩個小時,就扣了這四句偈。講完以後大概中午我離開,到晚上她就往生了。
一個人拖著不走,你就知道他心中一定有東西抓住了,“仁者心中必有一物”。臨終不能安住正念,其實就是你自己在干擾自己。癌症其實是往生最好的機會,因為對一個要往生的人來說,你有太多時間準備,你可以知道你什麼時候死,你這個整個死亡的規劃,你都是可以做準備的。但是你還是放不下!那麼怎麼辦呢?就靠因緣觀跟理觀嘛。
所以諸位!臨命終如果你不清楚你心中的地雷,我跟你講,你佛號念得再好都沒有用。你只要觸動地雷,你就整個爆炸。我們不要講前生,那太遙遠了,就說你今生。一路走來,你碰到很多的人,你遇到很多的事,有些事情可能你根本就不在乎,它就消失了;但是你一個正常人,到晚年一定有些人跟事在你心中揮之不去的。把它找出來,你用這個觀:“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你要在死亡來之前把這個地雷給消滅掉,因為它臨命終一定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