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渾身不舒服,像是被小蟲子爬滿了全身,怪異的感覺。可是這老
道士的信口雌黃令我想立刻撲上去掐死他,丫丫個呸的,神棍,居然把一切推諉在我的身上。
最讓我氣惱的是,連司空拓也認同道士的話,詢問起解決方法。
我跳起來怒視他,也管不得什麼死活了,“我都那麼聽話了,你讓我上祭壇我就上,你讓
我拿出自己的血,我就拿,你還要怎麼樣。”連珠炮一樣轟擊完司空拓後,我又轉過臉,揪住那老道士的衣襟,果然和想象中一樣的輕,一下子就抓了起來,陰惻惻地道,“道長,話可不能亂說。”
道長倒是鎮定,似乎打定了主意賴我到底,“皇上請明鑑。除非顏卿郡主心甘情願地臣服於天地,那麼,祭天才會成功。”
我一愣,鬆開了挾持住道長的手,要我心甘情願地臣服天地,不,我不會。可是,若我堅持反骨,可能害死的是天底下無辜的人。若是真的心悅臣服了,就代表我放棄了與司空拓的七世情,對命運承認一切皆是可笑的錯誤而已。
這是七世初始時我與天地的賭局,我要認輸了嗎。
想畢,心中煩躁不堪,匆匆逃出這個地方,忽略司空拓探究的眼神,還有道士咄咄逼人的審視目光……
關於換心的事實依據:
根據去年國際醫學界心外科的粗略統計,中國每年大約有200名患者接受換心手術,其中大約10%的患者做過心臟移植手術後,性格會發生輕微改變,反應也不相同。有的人的性格會變得抑鬱內向,還有的人變得話多、興奮。但是大部分人都屬於“一過性”的改變,過了幾個月就會恢復。
對於換心能改變性格的醫學原理,王主任分析,這是由手術本身的技術成熟程度和患者的認知決定的。因為心臟移植術屬於醫學界難度高、風險大的手術。患者的心臟會出現停止狀態,在心臟復甦的過程中,心臟內部會進入氣泡,從而產生器質性改變。身體上的器質病變,使得他們在認知方面出現了障礙,也導致性格出現輕微變化。王主任表示,我國上世紀80年代出現類似的病例較多,進入21世紀後,隨著心外科心臟移植技術水平的提高,醫學界類似的例子反而少了。
有外國醫生稱:心臟具有記憶功能
在進行器官移植的病人中間,有一些人出現了奇特的變化,據專家介紹,今年6月一位美國專家提出了心臟細胞具有記憶功能的觀點。
今年6月,美國夏威夷大學保羅皮爾森在採訪過150多位進行了心臟和其他器官移植手術的患者後,提出人體細胞同基因程式碼一樣,含有一個人的全部資訊。
我們的性格,過去認為只是儲存在大腦中,其實它很有可能同樣藏身在心臟裡,它同樣在思考、感覺,這種心臟裡的“記憶細胞”,可以在心臟移植過程中轉移到另外一個人身上。心臟一旦植入別人的身體,便開始指揮新的主人,改變他的性格和習慣。
根據這個觀點,換心手術就面臨著一個嚴肅的倫理問題———那就是換心後,換心的病人僅僅是換了一個心臟,還是換成了另外一個人呢?不同性別年齡和性格的人之間,是否應當進行心臟移植?“目前全球等待移植器官的病人達近百萬人,而每年實施的手術卻不到3000例,器官的供求比為 1∶100。從這個懸殊的比例來看,醫生和病人似乎都沒有什麼更好的選擇。”一位美國醫生提出由此帶來的不同的倫理和現實問題。
中國專家認為:性格變化與患者心理和藥物有關
對於美國專家提出的心臟記憶觀點,中國的專家卻並不認同。他們認為由於接受了心臟移植手術而使接受者的性格甚至生活習慣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