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4年,當漢普頓宮廷會議討論洗禮問題時,倫敦主教理查德·木科勞斯特就為婦女主持洗禮儀式辯護:
如果新生兒在沒有接受洗禮的情況下死去,我們對靈魂的去向不得而知,只有上帝才會知道。但是如果新生兒在接受洗禮後死去,聖經中的如下話語證明他的靈魂已得到了救贖:任何信仰我主基督之人,無論如何,不必急於為其子施行洗禮,而需遵從神諭從事,不得對上帝詣旨有所忽略。
如果孩子由助產士施行洗禮,則會引起很多問題。在《聖經·以非所書》裡,保羅說:“只有一個身體,一個靈魂,甚至可以說你只能向一位神明祈禱;一個上帝,一種信仰,一次洗禮。”牧師很迷惑,除了助產士的洗禮外,他們是否還應該給孩子施行正式的洗禮。一些新教教派,也就是再洗禮派教徒,他們反對新生兒洗禮而堅持應該是成年人接受再洗禮。那些不同意這些做法的人卻陷入尷尬中,如果最初助產士的洗禮是有效的,那麼由教士再次主持的洗禮就暗和了再洗禮派的教義。所以教廷想出了一種特殊的儀式,在儀式上牧師會說:“如汝未獲洗禮,吾將為汝施行之。”
有關洗禮的問題在新教徒中不是唯一的主要分歧,許多人認為在洗禮過程中使用十字架令人反感,因為它是由男人發明的。宗派分離主義者凱恩厭惡十字架的使用,抨擊它是“野獸的標誌,騙子的行徑,一個把戲的道具,惡魔的儀式和證章,屈從於天主教獸慾的妓女”。其他的分歧包括對水的使用:孩子是否應當完全浸沒於水中或是應當往頭部灑幾次水。一些牧師會將水三次拋灑在嬰兒頭上,而其他人認為這一儀式使人生厭,不符合聖經原旨。
書包 網 87book。com 想看書來
父親(1)
對大部分的父母親來說,孩子的出生是他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分娩對母親來說是一次非常嚴峻的身體挑戰,但同時也是對父母雙方的精神挑戰。生活中的父親形象更趨向於一個冷漠的形象,當孩子們想去睡覺時輕輕拍拍他們的頭或者在晚飯時偶爾與孩子們交談一會。
很多年來分娩被視為女人自己的事情,而男人起不了什麼作用。婦女們互相幫助,彼此依靠,共同承擔痛苦和危險。由於極少有外行人進入產房,大多數人都不瞭解分娩背後的具體過程。
聽到產婦在分娩中痛苦掙扎的叫聲,一些男人對他們的妻子在這種情況下能夠存活下來感到非常驚訝。當分娩結束時,他們被領進產房,然後助產士將襁褓中的新生嬰兒交給他們。出於傳統,她通常告訴這個幸運的男人:“你已經是父親了,快看,那是你的孩子。上帝保佑,趕快賜福給他吧!”
嬰兒應該用襁褓包裹起來,以保證他幼小的身軀能保持著端正的體態,這是最得體也是最方便來讓孩子習慣於用腳來直立行走的方法,而不是像其他動物那樣四肢著地。
——弗朗西斯·毛利科,公元1673年
有趣的是,大多數關於懷孕和分娩的歷史資料都是由那些富有的或者有影響力的人記下的,他們當時的身份或是父親、丈夫、醫生或是牧師;很多普通的人都是文盲,因此沒留下關於他們親身經歷的書面記錄。但是,一些父親們的私人記錄儲存至今,它披露了婦女分娩時充斥整個家庭的焦慮和害怕,那些日記也證實了夫妻間的愛情以及他們對孩子的愛。
走近我那已經卸下了床罩、像是剛有人睡過的床邊,
我聽到一位妻子正給她的寶寶哼著歌,孩子已經哭了好久。
她發愁地嘆了口氣,但是依然哼唱著愛意融融的歌,想要把寶寶帶入夢鄉,
()
但哭聲並沒有停止,寶寶仍然邊吃奶邊哭鬧,
年輕的母親已經筋疲力盡了,還心疼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