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30部分

韓星他們發出了邀請,這位老人就不辭辛苦的來到了這裡,並協同其他幾家,一快辦了這個展覽。

不要看筷子簡單,但就是這麼一個經常使用的東西,吸引的人卻並不比精緻的蟹八件少。

這位老人收藏筷子與“尼克松用筷”有關,他的“筷子博物館”位於魔都一條文化街上,其實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只有10餘平方米大小的一個店面。

如果不是仔細核對門牌號,很難想象,那裡是中國第一個專門展示筷子文化的地方。

84歲的老人,身體雖還硬朗,談起緣何收藏筷子,這和當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還有一定關係。

“尼克松在人民大會堂國宴上,剛剛把筷子放下來,一個加拿大的記者衝上去,把筷子搶到手,插進自己的西裝內袋,後來,這位記者到了美國,十幾個收藏家要買這雙筷子。”

1978年,老人在報紙上看到這篇報道,深受啟發,他發覺筷子不僅僅是吃飯的工具,更有很深的文化價值和國際意義,值得深入研究,可是卻一直沒有人做這項研究,於是,他決定自己來。

這一年,老人48歲,這之後,他幾乎把後半輩子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收藏筷子上。

如今,他已經收集到唐朝以來以及來自朝鮮、日本和泰國的筷子兩千多雙,材質各異,從金、銀、銅到象牙、翠玉、竹木、珊瑚、獸骨、青銅等。

另外,他還收藏了幾百種筷籠、筷盒、筷枕。

這些筷子擺在一起,就像是在默默地訴說著筷子的變遷史。

比如有一件細長的景泰藍材質的長筒,筒身刻著滿族和蒙族的文字,上端是一個蓋子,下端綴著玉墜。

把蓋子開啟,裡面是一副銀質筷子和一把匕首,兩隻筷子由細細的銀鏈相連,把銀鏈拆下,竟然還有玄機。

原來,筷子中空,銀鏈兩頭各連著一根牙籤,藏於筷中,方便飯後剔牙。

“這種筷子是清代的,滿族和蒙族吃飯原本不用筷子,都用刀,因為他們是遊牧民族,後來他們進了北京城,皇家貴族吃飯用刀有損於他的形象,在這種情況下,就想出一個辦法,把刀和筷子組合在一起,刀只是作為老祖宗的紀念品保留,吃飯的時候用筷子。”

另一套蒙古族貴族使用的筷子用具則更為複雜。

這是一個長約30厘米、直徑5厘米、外面包裹著鯊魚皮的圓筒,裡面有象骨製作的筷子兩副,叉子兩把,勺子、漏勺各一把,一把刀,一把鑷子。

另外還有兩個銀質小碟和兩個小酒杯,圓筒可以用皮帶拴在馬背上。

蒙、古大草原地廣人稀,有時幾百裡碰不到人家,有了這套餐具,沿路吃飯就不用發愁了。

老人還是為數不多的對自己的藏品很有研究的藏家,他不僅撰寫出版了,我國有史以來的第一部箸文化專著《筷子古今談》,以及《筷子三千年》、《筷子的故事》、《古今中外筷箸大觀》等八部著作,部分著作還出版了英文、日文和法文版。

筷子毋庸置疑是中國發明的,但究竟是何時發明的呢?

根據老人的考證,中國有文字記載的筷子出現在商朝。

“《史記》中有‘紂始為象箸而箕子怖’,紂王是商代末年的君主,他把大象打死以後,把象牙鋸下來做筷子,顯示他大王的豪華氣概,這是我們有文字記載的第一雙象牙筷子,但這並不是中國的第一雙筷子,筷子的雛形則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出現。”

“在《康熙字典》裡,只有‘箸’而沒有‘筷’,是因為當時這種民間自發的改變,還沒有得到官方的承認,所以沒有收入進字典。

同時,在《紅樓夢》中有“筷”也有“箸”,可以證明當時中國對筷子的稱呼正在變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