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他們這點苦不算什麼,以後那些學子才叫苦呢,要學語數理化生地歷政也就算了,還要學雞腸文,那才叫苦啊。萬磊一想到自己半夜起來背單詞的悲摧往事,就更是下定決心,一定要讓華夏文明領先世界,別讓後代再學雞腸文。
ps:終於一百章了,小慶一下,明天恢復正常更新。。。
第101章 大生產大互市
不管是真言還是假言,能勸人向學的就是好言。經過萬磊的一翻忽悠,道跟科學合為一體,研究科學就是研究道。如此一來,七小道士除了趙雪兒之外,其他人都變成了最聽話的學生,萬磊怎麼填他們就怎麼受。
趙雪兒之所以沒變成“鴨子”,是因為她身上猴性不改,教室裡才坐了兩天,就找幾種理由遲到早退,最後乾脆就不來了。萬磊也懶得理她,畢竟學習靠的是自覺,強求不來的。像她這種居家“道士”,對道教復興沒啥緊迫感,只是對武藝深感興趣。
當然,萬磊不會因為誰不用心向學就歧視誰,所謂術業有專攻,行行出狀元,作為保鏢,趙雪兒還是稱職的,萬磊把她留在身邊,也是當保鏢來用。
轉眼間,煙花三月就過去了,春耕已經結束。四月裡春光明媚,到處都是花紅柳綠。在萬磊的帶領下,七小道士組成郊遊團,前往渤海灣實地考察鹽場生產,一起走馬前往的還是順天府上下各級官員,可見對鹽場生產的重視程度。
鹽,作為生活必須品,在明朝是受官方專賣產品,鹽稅歷來是中原朝廷的一大收入,所以管制很嚴。但海水就在那裡放著,不曬白不曬,不賣白不賣,所以很多人都看上了販賣私鹽這條發財之道。
根據經濟學的理論,壟斷必然造成行業的退化和官僚化,明代鹽業也不例外,老百姓只要花三分之一的價錢就可以買到比官鹽好得多的私鹽。而為了嚴格控制這一行業利益,歷代封建政府,對待販賣私鹽的處罰也是不斷的加重,到了隋唐時期,販賣一石私鹽就要處死刑,明朝也沒用了唐制,用酷法禁私鹽。
不過話又說回來,不管是什麼社會,有百分之十的利潤,人們就會蠢蠢欲動;有百分之百的利潤,人們就往乎所以;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那就敢冒殺頭的風險。
鹽的生產成本可以忽略不計,賣價卻比肉還貴,甚至有些內陸地區炒到一錢銀子一斤鹽的地步,利潤遠遠高過百分之三百,所以任朝廷怎麼用酷法,也無法禁絕販私鹽這種違法犯罪行為,這就好比是離離原上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另外,敢頂風販私鹽的“奸商”,大多都有官家背景,官商狼狽為奸搞走私,朝廷更是沒法禁絕。
順天府作為“自治府”,不對百姓收取賦稅,不過鹽鐵這兩項業務還得官辦壟斷,因為官俸和軍餉還得從這裡出。當然,順天府就幾十萬人口,一年也吃不了多少鹽,用不了多少鐵,靠內需是供不起龐大的軍費和行政開支,所以必須擴充套件銷售渠道,掙外面的錢來貼補用度。
所謂的擴充套件銷售渠道,其實也是搞走私。當然,萬磊暫時沒有向山東山西河南等附近地區販私鹽的意思,他已經把眼睛盯到了北方的韃靼市場,打算跟蒙古人開互市做買賣,所以必須加大食鹽生產,畢竟要做買賣也得有商品出售啊。
其實,要說起明朝與蒙古的關係,那真是一筆筆血帳。自明朝開國以來,蒙古這個鄰居就始終讓大明頭疼不已,打仗無數次,談判無數次,打完再談,談完再打,原來的元朝被打成了北元,可是不管怎麼打,就是沒消停過,雙邊關係持續惡化。
更嚴重的問題在於,蒙古人沒有自己的手工業和農業,經濟結構嚴重失衡,除了牛羊肉啥都缺,就算想搞封閉自然經濟也沒法搞起來。而在這種明蒙相互仇殺的狀態中,朝廷更是不會跟蒙古人開展互市的。特別是燕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