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其過江的答覆,他領導的專使團終於可以渡江。而他們沒有資格乘坐華級郵輪北上,只能在揚州上岸,一路僱車北上。
此時的揚州城,已經完全在大華民國的掌控之中,不只是軍事上的,政治經濟上都與北平城接軌了,城內到處都是商輔,城外隨處可見各種作坊,工商業的繁榮度遠超明朝統治時期。
而且不管城內城外,也不管是官舍還是民居,都掛著大華民國特有的藍天紅日旗,熙熙攘攘的路人的臉上都是笑容,很多人還喜歡圍在官府設立的公告牆外看公告,議論著事政,而談論的最多的是平揚鐵路,每一個揚州府的公民一談到平揚鐵路,那臉上就更是堆滿了笑意。
因為平揚鐵路一旦開通,揚州城就能真正成為交通樞紐之一,到時候北方的物資都會匯聚到揚州,然後再沿江出海,運到海外去。就連海外來的貨物,也會在揚州下貨,再北運到各地去,揚州成為物資集散地,當地想不富都難。
而且不只是揚州城的百姓看到了商機,燕商會也看到了這勃勃的商機,燕商會數個大商團帶著巨資南下揚州,揚州城外那些作坊和工廠,大多都是這些大商團設立的。
由於揚州地處江北,有長江水運之利,又是長江下游,有海運之利,如果鐵路一開通,更有陸運之利,在這裡建廠,不管是原材料和產品,都能輕鬆轉運,減少了運輸成本。
而且江南一帶有大量破產的百姓北上,這些剛加入大華民國的人,是沒有公民權利的,只能當居民。他們無地無產,是最理想的僱工,在這裡建廠僱傭難民當僱工,可以減少生產成本,凡是有點商業頭腦的人都會這麼幹,更何況是燕商會那幫精明無比的大財團。
不得不說,這些大財團的到來促進了揚州城的繁榮,造就了商鋪林立的盛況,方孝孺一行人進入比金陵繁盛的揚州,才切實認識到,明朝與大華民國的差距在拉大,就算臥薪嚐膽奮起直追,恐怕也得要幾十年才能趕上。
認識到了雙方的巨大差距,方孝孺心中的急迫感就更強,一行人在揚州城並沒有多呆,僱好的馬車就急速北上。這一路倒也暢通無阻,因為平揚鐵路已經開修,原來的路面都經過了修整,大小河流都在興建鋼鐵大橋。
從揚州到鳳陽,經徐州由徐州大橋過淮河,再到濟南,由濟南北部的第二黃河大橋過黃河,一路上只用了四天時間,方孝孺就到了北平,比之以往快了不少,而且這是平揚鐵路尚未開通的情況下,等鐵路開通了,從北平到揚州只用一天時間。
而且平遼和平西鐵路業已開通,一旦平揚鐵路開通,就能形成一個貫通東西南北的鐵路網,北平軍可以在幾天之內,將分駐各地的軍隊集結到揚州,然後跨江對江南發動突擊。每每想到這,方孝孺都倍感驚懼。
方孝孺一行人來到北平,雖然得到了行政院及外事部的“親切”接見,不過還是見不到真正的話事人,他們每天都去華園請求拜見,結果都被拒之門外,反倒是那些從南洋來的小邦使臣每次都能入見,這讓方孝孺覺得很掉價,卻又無可奈何。總之,人家大總統就是不把明朝來使當菜,他又能怎麼地?
乾等了幾天都見不到話事人,方孝孺也知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多方打聽之下,得知萬磊每晚都會到北平大學去講課,所以早早地來到北平大學門外,準備來一個守株待兔。
傍晚時分,一架馬車終於出現在北平大學的門外,方孝孺見了,都有些懷疑這不是萬磊的坐駕,因為馬車上只有一位車伕,前面兩人開道,後面也只跟了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