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對生命個體的一種人文意義上的滋養和情感角度的關懷。
當下的“旅遊”這個漢語的概念,缺少人文的價值,更多的是一種感官式體驗,就是看個稀奇,圖個吃好喝好睡好,是一種低端的旅遊。遊客進入的是一個肉體感覺到的空間,而沒有進入一個精神感覺的空間。這樣的空間,是身體的空間,不是靈性的空間。真正有價值的旅遊,應該是針對每個生命個體的內在需求,開闊他們的人生視野,增加他們人生的附加值。屬於一種人性上的文明體驗,這樣的旅遊。積極的個案:如餘秋雨式的文化苦旅,這是一個生命個體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對人類生存環境文明(人文文明和自然文明)的考察、體驗和拜訪。
比如現在很多遊客天天說著要去西藏,可是對於西藏這個“旅遊產品”的認知,僅停留在看稀奇的層次上,去之前,回來後,旅遊的收穫可能僅停留在幾座高山幾個光頭喇嘛的印象上,對於西藏的種族文明,宗教文明等,這些恰恰是西藏這個地理概念上的旅遊區域中最有價值,與其它景區而言最大差異化的核心旅遊產品,沒有多少感知和體驗,原因何在?這個划不來的帳要算在誰的頭上?
中國特色式的破壞性旅遊開發恐怕首先應該要負一點責任。
作為旅遊開發商來講,為了迎合滿足對感官刺激這種低檔次的旅遊消費,在短期羸利模式的思想主導下,進行的破壞性的涸澤而漁式的速成式開發,照搬式建設,毫不尊重景點自身的靈韻和本身所擁有的獨特個性,景點庸俗化,很多旅遊產品搞成了遊樂園,許多旅遊產品的外在價值和內在價值同一化、相似化,祖國山河一個樣,殼美和神亡,每一片山川,每一條河流,每一片湖泊,每一條小溪,對於旅遊者而言,基本都呈現出可怕的一樣,這實際上一另一種“死亡”。他們所需要體驗的空間因景點自身的個性和價值被這種低端式開發傷害殆盡,這樣的例子正在中國各地遍地開發,舉不勝舉。
人們要去的地方,在去之後,就會發現,那個他寄託著華夏子孫情感和對中華文明蘊育之源的地方,從地球上消失了。所以,很多景點,人們不敢去。寧可想象。可惜,就是這種想象式的旅遊,恐怕只能存在於一代人的記憶之中,對下一代人來主,可能只是一種奢望。
好的文化需要更好的傳播,作為新空間規劃機構下的網站,更多的是把自己的旅遊文化理念,透過網站這種媒體形態,藉助各種網媒產品,傳播出去。透過自身的努力和堅持,改變當下破壞式的旅遊商業文化,提升中國人的旅遊生活方式,同時也為保護、傳承中華生態文明和人文文明作出一份努力。這也是本網站存在的價值。
如果一個網站能夠能為改變和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提供原創性的優質專業服務,就有了存在的價值,透過媒體的專業運作,讓這些價值一步步實現,媒體從業人員的生命過程便有了意義,而價格,只是跟在價值後面的孩子,在適當的時候,它自會不請自來。 。 想看書來
網站如何形成獨有的氣質和色彩?
1、首頁框構清晰化,風格化
從現在的首頁版式上看,有些網站一是獨有的氣質還沒有形成撲面而來讓人一眼記住的效果;二是各分割槽比較亂,框架不太清晰,給使用者帶來使用上的障礙。對於服務來說,這是很要命的。視覺之於網媒,可謂“第一”生產力,第一時間和使用者發生關係。
2、在首頁各固定欄目設計一些互動功能和增加一些本網站網友原創欄目,讓網友從首頁就感覺到可參與到新聞產品(包括評論)的製作和提供,增加和網友的互動,實現新的新聞服務模式。
3、標題包裝人格化。
改變傳統新聞色彩的黑白化,經過編輯包裝,賦予新聞產品的色彩化、人格化和情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