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紹看著對方拉來的一大堆貨物,估計是明目張膽的用來金錢買和平的,或者說美其名曰作為貸款保證金的(因為對方目標太大沒有辦法掩蓋也是孫紹乾脆把事情公開的一個原因)這些玩意的緩緩的移動也是讓他感到頭疼。在邊談邊走的過程中他們已經從外城還沒有完工的工地上走到了江陵城內。一路上辛毗說的話不多,大多是關於物品的折算的東西,以及在什麼地點和時間進行通商的問題。他也是相當明智的沒有提軍隊退後的事情,孫紹是打算雙方在通商口之外的地方把軍隊各後撤三十里,讓平民進行自發的貿易活動,不過羊衜表示這是不可以接受的,這樣會讓更多的魏國人民跑到南方來,皇帝絕對不會接受這樣的條件,孫紹見事不可為也只好作罷。
然後雙方討論了一下在國書之中如何稱呼的事情,由於孫紹並沒有建國,所以在身份上雙方無法對等,除非孫紹急匆匆的稱帝,不過顯然這也跟他的想法不一樣,所以孫紹見以雙方用私下的關係來進行交往,在國書中用私人的稱呼來互相表達。反正魏國也算是他個人的(這年頭要是有憲法,估計第一條就是&ldo;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天命所歸的至高無上的皇帝陛下&rdo;),不妨礙作為結盟的書信,孫紹也是用個人信用作保說不會對於已經決定的東西加以實質性變更,才讓辛毗感到比較滿意。倒是一路上那個叫做夏侯節的人經常性的向孫紹詢問一些關於民生以及新城區建設的東西,孫紹覺得這也算是一個他給魏國人灌輸自己想法的機會,便是滔滔不絕的講述起來。使者的隨從們也算是聽得津津有味,當聽到孫紹打算坊市不分,讓商業區跟居民區鑲嵌起來的時候夏侯節問道&ldo;經常性的讓居民跟上人混跡在一起,難道不會讓居民沾染上商人的俗氣嗎?這樣的民眾怎麼進行道德教化呢?&rdo;
孫紹則也是毫不猶豫的說道&ldo;城市居民有幾個是從事農業的?傳統道德更多適合教化農民而不是工商業者吧?市民和農民所需要的品質似乎是不一樣的,由其生產方式和生活環境決定了的。對於這些人就得有一套他們自己的道德,屬於他們的規矩建立起來也可以保證他們的良性發展。之所以讓市場不再有地域限制就是為了方便大家可以隨時進行商業交易,不論是買還是賣都可以在自己附近就能進行,可以說節省了相當的成本,也是在城市擴張的時候方便百姓的辦法。工商業最重視效率和信用,這樣才能有足夠的利潤,對於他們來說就算是我不允許這麼做隨著人數越來越多他們也一樣會這麼做的。所為堵不如疏,只要加以正確的引導我相信市民會生活得更好,也省下了相當一比維穩的費用。對於工商業者來說他們各人的資產才是生活的最大保證,所他對他們只要按照財產來收稅就行了,減少交易稅的次數而是按照他們的固有財產進行統一徵收,也是讓稅務部門方便一些。&rdo;
當然孫紹敢於當著這些人面前吹牛也是有資本的,南方的世族力量已經被他打擊的打擊,改編的改編,不可能有能夠在民眾問題上對抗他的人。而北方則完全不一樣,由於大世族控制了數量巨大的人口他們必然是反對人口流動自由化以及照資產收稅,類似的改革措施必然會受到重大挫折,也不怕他們照抄。反正有他們用正常手段打壓世族的時間,對於孫紹以後接管北方更加有利,而且也算是幫他以後的統治打下基礎。而且曹彰也不是傻子,孫紹已經明確的打出了這樣的大旗,他要是照抄不說已經晚了一步,而且對於本身因為反對孫紹而團結到他身邊的世家大族來說也是一次重要打擊,從而產生非常強大的離心力。在這種狀況下對於曹彰來說最好的選擇就是強硬到底,用跟孫紹完全不一樣的政治態度來進行對抗,從而讓他有了將所有的敵人一網打盡的可能。夏侯節則是像個小學生一樣認真的聆聽和記述,似乎是打算帶回去一樣,對於孫紹給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