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過頭哽咽著向柳三變點了點頭,又向跟在後面的範貽點頭示意了一下,幾步到了還沒來得及反應的龍氏兄弟跟前,推金山,倒玉柱,咚咚咚,磕了三個響頭,在龍氏兄弟和郭晉寶疑惑的眼神中又退了出去。
範貽先和龍氏兄弟聊了幾句。表達了對他們的謝意,這才詢問能否和高文舉
見龍氏兄弟沒有反對,範貽很自然的拉了個馬紮坐在了柳三變支著的小桌旁邊。將起身向他行禮的柳三變又按了回去,微笑著說,自家人,用不著那麼多禮數。柳三變心中一陣狂喜。就勢坐了下來。
範貽先是和高文舉一邊聊著些家長裡短,一邊順手翻看著柳三變這一陣子錄下來高文舉所說的話,越看越是開心,不一會竟然笑出了聲。
覺得自己有些失態,範貽將手中的稿紙放下,漫不經心的問了一句柳三變:“七郎,我聽說,你在蘇杭之時,深覺鹽民生活貧苦,曾做過一首《碧海歌》?。 柳三變忙道:“那是學生遊戲之作,當不得真,讓大人見笑了心中對範貽這一問吃驚不已。他太明白自己詩中所表達的東西有多可怕了。
這鹽鐵之政乃是國之根本。若人人都和自己一般,要鬧著廢除鹽法。那還不得天下大亂呀。而且,範貽又是朝廷高官,他這麼問,會不會是自己那首詩鬧出了什麼動靜?可仔細想想,自己那首詩網一寫好就被父親嚴了一番,不許流傳出去,這麼久以來,自己根本沒人別人看過呀。他又是怎麼知道的呢?
範貽擺擺手道:“哎,年輕人不要學的那麼世蕊 再說又都是自家人,你又說的是實情,沒人會因此尋你的麻煩。本朝也從無因言而獲罪之事
柳三變心中還是忐忑不安,舉來伶牙俐齒的他一時竟然不知如何應對才好。只是唯唯喏喏的坐在那裡一言不發。
範貽見他如此拘謹,心中雪亮,開口道:“你可知如今因鹽政苛匆。蘇杭之民紛紛外逃,幾月之間。人數已過數萬?如今朝野震動。官家下詔垂詢,令各道府衙直諫?。
柳三變心巾一驚。原來不是因為自己那首詩的問題,心中鬆了一口氣。卻待回話。就聽高文舉笑了一聲道:“以前百姓們苦無出路。只能任由官府盤錄,即使家破人亡也無可奈何。如今。百姓們忍無可忍,終於要為自己找條活路了,官府倒緊張了。真不知道,這些人早幹嘛去了?”
範貽嘆息道:“這鹽鐵之政,自漢以降。均屬官營。歷朝沿習,無不如此。隋唐之際曾取消過一陣。卻終因無法彌補鹽稅這個大缺口而不得不恢復。本朝沿舊習,依然如故。無奈世事變遷,許多事情都已與舊時大不相同,而鹽鐵之政。卻依舊一成一變,出這樣的事,也在情理之中
柳三變想起了親眼目睹的慘狀,搖搖頭道:“學生在蘇杭一帶曾遊歷多日,鹽民們苦不堪言,每日勞作不息卻依舊食不果腹者,比比皆是。學生一直想不明白,這鹽既是由官府專賣,所產的鹽連捂都捂不熱就被運往他處售賣了,且坊間所售之鹽,價格並未有下調之勢。為何百姓們辛辛苦苦煮鹽。眼見著一天比一天煮得多了,卻越來越窮,最後連吃飯的錢都賺不來?”
範貽嘆息道:“這鹽政之法,老夫也未曾深究,其中究竟有何不妥之處,也是一頭霧水。如今官家下詔垂詢。本是個革舊去新的好時機。無奈老夫對鹽政兩眼一抹黑,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說完,不動聲色的觀察著柳三變。
柳三變心念一動。神態中頗顯激動的問道:“大人是說,如果大人有良策妙方,便有機會說服官家將此鹽政的弊端革去?。
範貽點了點頭道:“若有良策,老夫雖不敢打包票官家定然會採用,不過讓官家重視一番,拿到朝堂上廷議是不難辦到的。可惜呀。老夫實在是對鹽政知之甚少啊
柳三變心中一陣激動,強自按住自己那騷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