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邊,柺子爺爺和武老坐在小板凳上,靜靜地聽著溪水淙淙,還有孩子們咯咯的笑聲。
至於抓到的魚嘛,就十幾條一寸多長的小魚,用罐頭瓶兒都能裝下。
“就這還用大木盆?”劉青山不滿地嘟囔一聲。
小五嘴裡咋咋呼呼的:“主要是多裝點溪水回去,熬魚湯喝。”
這點兒魚,可不就夠熬魚湯的嗎?
不過山溪裡面的都是冷水魚,生長緩慢,味道確實夠鮮,做魚湯確實不錯。
“哎呦,這啥玩意,還咬手!”
小五忽然一聲驚呼,抬起手臂,在半空使勁甩著。
在他的手指上,還耷拉著一個東西,大概有十厘米左右的長度,隨著手指來回擺動。
“小五哥,這是蝲蛄,很好吃的!”
小老四離他比較近,率先湊上去,伸著小手,捏住蝲蛄,然後指揮著小五,把手指伸進溪水裡。
一沾水,蝲蛄立刻鬆開鉗子,然後被小老四又捏出水面,直接扔進岸邊的大木盆裡。
農村的小孩子,都會抓這個。
柺子爺爺也來了興致:“蝲蛄啊,好東西,這玩意最滋補了,老首長,中午叫大帥給你弄個蝲蛄豆腐嚐嚐,那小子手藝還不錯”
小五甩甩手指:“中午就吃你們啦,敢夾我!”
劉青山也脫了鞋子,邁進山溪裡面,幫著一起翻石塊,蝲蛄通常都隱蔽在小石塊的下面。
這玩意長得和小龍蝦類似,外殼黝黑鋥亮,前面一對大鉗子。
不過蝲蛄對生長環境的水質要求非常高,必須是沒有一點汙染,尤其是沒有農藥化肥之類的水域,才能生存。
等到十幾年後,慢慢就越來越少,最後差點滅絕。
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又被稱為水源指示劑,是絕對的純天然無汙染食物。
山溪裡面的蝲蛄還不少,翻動幾塊石頭,基本就能掐到一隻。
看看大木盆裡已經裝了二三十隻,劉青山就連忙把埋頭苦幹的小五給叫住,這小子顯然還沒有學會適可而止。
蝲蛄豆腐,一般人還真不會加工,真得大帥叔親自出手呢。
別看叫蝲蛄豆腐,其實跟豆腐一點不沾邊。
只見大帥叔把蝲蛄清理乾淨,再用石磨碾碎,用紗布過掉渣子。
鍋裡燒水,水開之後,把過濾完的蝲蛄汁兒往鍋裡一倒,很快就凝成腦兒狀。
有點像豆腐腦,就是顏色泛著點粉紅。
最後再點綴少量的鹽,加點蔥花和韭菜,蝲蛄豆腐就完工了。
用小勺舀著喝一口,那味道,就是一個字:鮮!
劉青山嚐了兩勺,也讚不絕口,後世已經很少能品嚐到這種傳統美食,而且那時候蝲蛄也已經貴得離譜,一斤就將近二百塊,而且還基本是有價無市。
劉青山覺得,以後有機會可以把蝲蛄資源開發出來。
他們這邊,現在已經不用農藥化肥,只要保持下去,在山溪和溝渠裡面,就可以適量多繁殖一些蝲蛄。
不圖外銷,只要等到旅遊業興起之後,能滿足自產自銷,就能賺夠本兒。
飯桌上除了蝲蛄豆腐之外,還有新採來的石耳,清洗掉上面的泥沙,又焯水之後,清炒了一盤。
石耳能夠清熱解毒,但是因為性寒,所以也不易多食。
另外還炒了幾盤青菜,熬得鮮魚湯,大夥連吃帶喝,都有點吃撐了。
就連武老都胃口大開,比平時多吃了半個大餅子。
範理事也一邊打著飽嗝,一邊誇讚:“這才是真正的食補呢。”
等到下午,啞巴爺爺就開始給武老配藥,而宋一針,也開始揣摩新學來的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