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一樣,只能是楊宜君寫的——批註的內容可以看到楊宜君的想法,高溶看過之後覺得有些好笑。
揚了揚手中書冊:「為太宗舊事發議論,這是十七娘哪一年做下的?」
楊宜君走過去看了看,回憶了一下:「約有兩年了,怎麼,公子是覺得小女太過不自量力了,竟議論起這些來了?」
「並無此意,十七娘的『不同』在下看在眼裡,若十七娘不能發議論,天下又有幾人有資格發議論?更何況,不過是內室之中手注,誰家好大威風,能管到這兒?」高溶放下書冊。
「只是好奇,如今十七娘還這般想?」
楊宜君是為了一段唐太宗舊事做批註《唐書》中提到了唐太宗晚年無緣無故貶斥了一些忠誠又有能力的大臣,按照後世的分析,這是他在為高祖李治鋪路。等到李治登基,再將這些人召回,予以重任,這是施恩!
有這份恩典在,這些臣子便是肝腦塗地也不會猶豫了。
楊宜君之所以忍不住做批註,就是因為覺得這種做法很蠢——大概是太宗皇帝高高在上慣了,即使他不是一個那麼不接地氣的皇帝,也難免有些脫離下面的人。他在玩弄帝王心術的時候完全是以唯我獨尊的皇帝思想出發的,其他人微妙的心理狀態在他這裡被簡單化了。
做這件事的時候,他的想法很簡單:我的兒子成為皇帝,一位皇帝如此施恩,你們還不速速感激涕零,鞠躬盡瘁,以報君恩?
但站在楊宜君的角度來看那些臣子都是很優秀的人,不缺頭腦靈光的,一開始或許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被貶。但到了後來,自己被召回的時候,也該有些想法了。他們當然不會因此就有什麼大逆不道的想法,可君恩什麼的,也不會認可了吧。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