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蹤不定,貿然用兵有可能遭到他們的伏擊。因此他沒有移營,選擇了在此駐紮,等待得到宋軍的確切訊息後再部署下一步行動。而此時營地中的遼軍數量已大為減少近半!
…………
與西遼軍大張旗鼓的進攻相比。宋軍則避而不戰顯得低調的多,顯得異常平靜,這其實都是趙禮有意為之。當他接到蕭翰裡剌送來的勸降信時就已經意識到遼國拒絕了和平解決。兩軍一戰不可避免。於是他下令各部做好戰鬥準備,但是不可貿然出擊。絕不打響‘第一槍’,他這麼做就是要表明戰爭完全是遼國挑起的。宋軍是被動的應戰。
可似乎沒有人注意到,正是趙禮在前一階段表現的過於‘軟弱’才使遼軍認定透過戰爭可以解決問題。其實趙禮手中的實力並容小視,其麾下有兩個步兵旅、半個炮兵旅,還有三萬各族協從軍及六千餘眾的輜重部隊,總兵力達到四萬五千多人,在兵力上並不輸於遼軍,反而略佔優勢。
趙禮部所屬在外人看來卻是標準的雜牌軍,認為有戰鬥力的只有兩個禁軍步兵旅和半個炮兵旅,可是在機動力上卻差的太多,與以騎兵為主的西遼軍在開闊的草原上作戰不存在任何優勢。即便打勝了,兩條腿也跑不過四條腿的,無法重創敵軍擴大戰果,最好的辦法是憑城據守利用火器上的優勢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可其偏偏又打腫臉充胖子讓出了鹽泊城這座草原上唯一的據點。
其次,有戰鬥力的便是三萬協從軍,他們是向大宋稱蕃的各遊牧民族中抽調的,戰鬥力是有的,可問題在於來路龐雜,難以統一排程,人數雖多卻難以形成合力,甚至在戰鬥中會因此形成混亂。而相對於同樣使用冷兵器作戰的西遼軍中的突闕人,他們在單兵作戰能力上又遜於對手,在混戰中並不佔優,無法成為一支決定勝負的力量。
至於輜重部隊在常人看來根本就不能算作軍隊,他們不但戰鬥力值等於零,行動緩慢不說,還是最容易受到攻擊的部隊,需要動用大批的部隊保護,牽扯部隊主官很大的精力,一向是各**隊中的最令人頭疼,可又是不能或缺的累贅。因此單指戰鬥力上而言,只有減分,沒有加分的可能。
趙禮在分兵後十分清楚自己所部的情況——防守有餘,攻擊不足。憑城據守敵人奈何不了他們,可同樣被動的防守也無法達成皇帝的意圖,難以實現逼服西遼,讓其放棄武裝干涉高昌的目的,可又不能將其重創使雙方結下死仇,從而堵死了以後合作之路。經過一番思考後,趙禮以為任何軍隊只要排程合理,物盡其用都能發揮出其最大的戰鬥力,否則世界上哪來的那麼多以少勝多的戰例。
從綜合上考慮,宋軍中戰鬥力最強的應該是禁軍系統的兩個步兵旅,他們可攻可守,機動力差的缺點可以透過預先設伏和利用地形地貌限制敵軍來彌補;其次就是在外人眼中毫無戰力的輜重旅,他們雖說是後勤部隊,可裝備與戰鬥部隊相同,接受過同樣的訓練,完全可以勝任守備和防守的任務,還可以充當預備隊使用。至於州軍他們來自邊防部隊,由於常年駐紮於邊界熱點地區,他們時刻都要防備敵軍的突襲,戰備程度最高,訓練也最為嚴格,同樣戰力不俗。
反而是那些亦民亦軍部族軍的戰鬥力在西征軍中處於末端,由於平日為民自然行為散漫難以約束,且來自不同的部族指揮上存在著聯絡不暢的問題。但趙禮以為這些還都是小問題,不是不能解決的,重要的是部族軍作為自己屬下唯一的騎兵力量,承擔著突破敵軍防線的重任。
騎軍破陣時正面的騎兵在經過沖刺後,就只能原地地和敵人肉搏,可是部族軍與西遼軍中的主力突厥軍相比,突厥人更善於單兵作戰,加上蒙古士兵的身體力量和蒙古馬的高度的劣勢,在這種情況簡直是騎兵的惡夢,很容易被敵人圍住後全數消滅。這當然不是趙禮希望看到的,所以必須予以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