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楊靖宇率直屬隊和第1方面軍共700餘人,由金川去江東作戰。1939年11月,楊靖宇所部在蒙江縣境內再次遭日軍和偽軍重兵包圍,受到重大損失。1940年1月,楊靖宇率300餘人攻下龍泉鎮後,組織所部向預定地點分散活動。但因叛徒告密,日軍得以調集兵力瘋狂追擊。楊靖宇下令化整為零,在嚴冬的茫茫林海與日軍周旋。 1940年2月18日,楊靖宇身邊最後2名戰士犧牲。日軍從抗聯戰士身上找到楊靖宇的印章,遂加緊追擊。2月23日,敵人順著楊靖宇大雪地留下的腳印蜂擁而至,楊靖宇知道已難脫險,迅即將所帶檔案全部銷燬,雙手舉槍向敵人射擊,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息。殘暴的日軍剖開楊靖宇的腹部,發現其中充滿枯草、樹皮和棉絮卻沒有一顆糧食,震驚不已。 為了紀念楊靖宇,1946年,東北人民政府將蒙江縣改名為靖宇縣。1958年,經中共中央批准,吉林省通化市修建“靖宇陵園”,將楊靖宇的遺體安葬在此。 (彭玉龍)
第十部分葉劍英 元帥(1)
葉劍英(ye jiɑnyinɡ,1897—1986),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建立人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抗日戰爭時期擔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8集團軍)參謀長、中共中央長江局委員、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務委員、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南嶽遊擊幹部訓練班副教育長、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長、軍事學院副院長、中共中央委員等職。 葉劍英,原名葉宜偉,字滄白,1897年4月28日生於廣東省梅縣雁洋堡下虎村。葉劍英7歲讀私塾,以後進三堡學堂,一直是個優等生。由於家境貧寒,中學未畢業就輟學隨父下南洋謀生。1919年夏,他從南洋回國,入雲南講武堂學習。1920年夏,畢業回到故鄉,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1921年4月,孫中山的中華民國政府在廣州成立,不久葉劍英被任命為海軍陸戰隊營長,隨江防艦隊護衛孫中山。1923年,他被升為建國粵軍第2師參謀長。第一次國共合作後,積極參與創辦黃埔軍校的工作,並任教授部副主任。1925年,葉劍英兩次率部東征討伐陳炯明。此後參加北伐戰爭,職至師長。
第十部分葉劍英 元帥(2)
1937年,葉劍英、周恩來和國民黨代表張衝在西安
大革命失敗後,葉劍英任國民革命軍第4軍參謀長。1927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參與南昌起義,隨後又親自領導了廣州起義,任廣州蘇維埃政權工農紅軍副總指揮。廣州起義失敗後,葉劍英避居香港。1928年底,他被中共黨組織派往蘇聯學習。到莫斯科後被編入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特別班,俄文名字為“尤赫洛夫”。1930年下半年,他奉命從莫斯科回到上海,然後去中央蘇區,先後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兼總參謀部部長、中國工農紅軍學校校長兼政治委員。1933年5月兼任紅一方面軍參謀長,以後又擔任建寧警備區、閩贛軍區、福建軍區司令員。中央紅軍長征後,葉劍英隨主力行動,先後任中央縱隊副司令員兼一局局長、紅軍第3軍團參謀長、紅軍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出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長兼紅一方面軍參謀長。西安事變前,葉劍英到陝北安塞領導東北軍工作委員會,做張學良部隊的工作;西安事變中,他與周恩來、秦邦憲作為中共全權代表與南京政府談判;西安事變後,與周、秦一道在西安與國民黨代表顧祝同、賀衷寒、張衝等繼續就國共合作具體問題進行談判。 抗日戰爭爆發後,葉劍英根據毛澤東的指示,代表中共和紅軍與國民 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