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且緊急徵兵後再得萬餘人,實力以及強徵地糧草已經足能保證至少再支撐十日,而能居於壽春城中地,不是士族中人便是對他並不算排斥。未被其外放屬下恣意禍害到的百姓,實際上對於袁術雖然不滿,卻對於曹操他們如此不留後路,擺明趕盡殺絕感到極為地憤怒。
這憤怒不是沒有原因的,想原本徐州之事,曹操殺人屠夫之名便已流傳開來,只怕此次行如此死圍之法,定是要在戰後屠城!
這些百姓以及士族們的看法,在這個問題上是統一的。如若真正“圍三缺一”。或讓他們接受一位新主的統治並非是難事。
“諸位愛卿可有言教於朕,現今情況卻是如之奈何?”
袁術此時方顯出他未登位前。以及刻意做作時顯露出地謙誠之態,此時他倒是真正沒主意了。雖然算下時間,若請南匈奴寇於兗州之計較成功,那麼現時南匈奴騎兵定然已至於兗州境內,再過得數日,或許曹操便會接得訊息回報。
“陛下需得立下旨意,趁夜集中兵力突襲一門而捨棄壽春,以後再作計較,遲恐不及!”
陳紀也是驚駭萬分,原本他同樣對於若曹操主力去後,無論是本就沒有硬拼損耗心思地趙雲大軍,還是呂布,孫策,都不可能將壽春城在短時內攻克,但城牆如此之快被破壞,還是出乎他的意料之外。思來想去,卻也只有這等金蟬脫殼之計有用。
原因便在於,壽春是為袁術所定之都城,對方將其攻破以後,便已算得將敢於稱帝的袁術勢力全數擊敗,而本就不可能一心糾集一處,比若於呂布與曹操,他們便各有著自己和利益衝突以及往日矛盾,當然不可能再去追擊於狼狽奔逃的袁術。故而選擇撤退不僅能保全性命和部份實力,更能使得聯軍之勢有由此瓦解機會。
由此便可以看出陳紀也並非是無用之輩,他的確有著幾分真才實學……
“正當如此!”
“壽春不可久守,陛下請早作決斷!”
“文武百官”們紛紛進言,此時尚未離開袁術的,已算是與其一條船之人,故而性命前途交關情形下,先勸袁術不作意氣之爭,保全實力是最為緊要之事,故而他難得地意見統一,皆是勸袁術聽從陳紀之諫,立時在今夜領兵擇一門而衝出,趁對方未及反應之前逃於別處。
百官皆表示同意,袁術自己也有這方面的意思,結果自然是君臣同心,開始商議從何處突圍。
“陛下,臣以為當從北門!”
在眾人皆言及從南門孫策,或是從未派出大軍參戰的東門趙雲部曲中“借道”而過時,陳紀卻又是口出驚人之語。見得眾臣皆將目光轉匯,袁術也示意可以盡言後,陳紀再道:門呂布可謂四人中最短智計,他此時只怕還未知道我軍在城破之後立時便會突圍打算。而曹操與其有隙,未必會選擇告之!故而在其無防備之時從此處突圍,幾有必成之效!呂布更不會第一時間報於曹操知曉。如此一來,我等去遠之後,他們更會忙於分贓而無追擊之心,至此吾等難處盡解!”
愛卿此言大妙!朕若無陳愛卿,只怕又會走錯道路!此計幾為萬全,便依此行之。張勳、紀靈,你二人立即前去整理士卒,早些使其安歇。並於今夜子時埋鍋造飯。飽食後便與朕一起由北門突圍而出!”
明白這是一個難得好計策的袁術立時反應過來,直接便拍板作出了最終決定,而他地這個決定,也果然出乎於包括曹操在內的圍城之軍意外。
由於與呂布之前的不愉快,故而當日下午將城牆攻破之事曹操只是傳令送於趙雲,孫策兩處,同樣曹操也認為呂布有“戰神”之名,目光短淺的袁術應當不會選擇從北門衝出,但為防萬一他還是留了千人於此監視。
有如此情況。一方為求生存,一方几無多少戒備,呂布也並未用陳宮提醒之多加強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