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的角色由誰演、由誰導都分清楚了,電影公司只有選擇拍和不拍,沒權利更換演員和導演。》,。。所以說在好萊塢,主流影片並不是由電影公司發起的,而是由掌握了所有大牌編劇和大牌演員的經紀公司來決定,到底這個劇本要不要拍攝,但經紀公司沒有拍攝權,想拍就要交給6大電影公司。
在好萊塢所有的大牌電影演員、導演和編劇,全都簽約在10家大經紀公司名下。這些經紀公司為了讓這些人才更科學的體現出他們的能力,還透過一系列統計手段弄出來一套評價演員、導演和編劇票房號召力的公式,然後把演員、導演和編劇分級。
這個級是怎麼分的呢?很簡單,就按照過去三年間你參演的影片、執導的影片、編劇的影片票房來當主要依據。其中單塊螢幕過萬的,那就是明星演員、導演和編劇,你說我5年前得過奧斯卡獎,這兩年休息了,對不起,活該,只看近三年的資料來決定的你的身價,三年半之前的資料都不看,就這麼殘酷。一般在好萊塢,大製作電影的拍攝週期是一年半,也就是說就看你近兩部電影的票房。單塊螢幕票房過萬了,你就可以拿頂薪,你就是一線巨星,沒達到這個標準,你就是二線明星,就當不了大製作影片的主角,當了也拿不到頂級片酬。別和我提以前怎麼怎麼樣,沒用!
這麼分級有什麼好處呢?好處只有一個。就是讓演員、導演、編劇別因為錢去胡亂接劇本,更別去拍攝那種低成本片子。這既是對演員、導演、編劇負責,也是對投資人和觀眾負責。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就是對這條規則很好的詮釋,好萊塢著名男演員尼古拉斯凱奇,因為個人經濟原因,不得不去接拍了爛片,票房一落千丈。然後他就再也接不到大製作的好片子了,因為經紀公司直接把你的級別調低,除非有電影公司願意調低預期票房、被保險公司卡主拍攝預算、甘願冒極大風險、就非得找他拍攝,否則他將越混越慘。很難翻身。
其實就算這6大電影公司願意找他拍攝影片,也是不太可能的,為什麼呢?因為還有發行方、也就是電影院線限制著你的投資額度呢。電影院線限制電影公司的投資規模?沒錯,就這麼怪異,產業鏈的最後環節反過來限制產業鏈的初始環節,但是你仔細琢磨吧,老美還真是有智慧,這一招絕了。
劇本有了、演員有了、導演有了、電影公司也有了,咱就開拍吧!慢著。還不成呢,因為還沒投資呢!沒錢誰給你拍啊?這個錢從哪兒來呢?主要途徑分成了兩大塊,一塊叫預銷售、一塊叫融資。按照美國保險法的規定,電影拍攝之前。預銷售金額必須佔總投資的30%以上才可以繼續進行融資活動,否則保險公司拒絕為這部電影投保。而沒有投保的電影,演員工會、導演工會、編劇工會是禁止自己會員去參加拍攝的。說白了吧。預銷售不到投資額的30%,你這個電影就拍不成!
啥叫預銷售呢?就是電影公司拿著劇本去找幾大院線經理。讓院線經理們給這部電影估個價格,誰出價兒高就歸誰放映了。有點像拍賣,他們行業裡叫bid。假如說院線經理覺得你這部戲最終放映就能獲得一億美元票房,那好,他就會預先支付你30%的預售款,而你這部戲的投資額,也就是一億美金。
這個規則也挺有意思吧?合算絕大多數好萊塢大片兒並不是大家先決定投資幾個億去拍攝的,而是透過一系列規則的流程,很理性的倒推出來一個投資額。這樣做的目的同樣很清楚,就是要保護各方的利益,不會因為某一方的判斷失誤而牽扯到別人,說白了就是誰也別想拍腦袋做主,即便你有錢,你說了也不算數。
有沒有例外?有!比如說像《007》這種版權不在經紀公司、不在電影公司裡的大製作電影,那就是由版權方自己找人編劇本、自己找電影公司去bid了,這種特例允許,但不常見,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