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人。陰陽和平之人。
凡五人者。其態不同。其筋骨氣血各不等。
一陰一陽者。始生之兩儀。應陰陽和平之人也。太陰少陰。太陽少陽。應所生之四象也。人秉天地之氣而生。成此形氣。是以陰陽二十五人章。論地之五行。以生此形。故論五音之形。此論人合天之陰陽四象。故篇名通天。而論人之態也。
黃帝曰。其不等者。可得聞乎。少師曰。太陰之人。貪而不仁。下齊湛湛。好內而惡出。心和而不發。不務於時。動而後之。此太陰之人也。(內葉訥惡去聲)
趙庭霞曰。太陰之人。太偏於陰矣。其人陰險。故貪而不仁。陰內而陽外。故好內而惡出。湛湛。
清潔貌。下齊。謙
下整齊。足恭之態也。心和而不發。陰柔之性也。不務於時者。不通時務也。動而後之者。見人之舉動。而後隨之。柔順之態也。
少陰之人。小貪而賊心。見人有亡。常若有得。好傷好害。見人有榮。乃反慍怒。心疾而無恩。
此少陰之人也。(好俱去聲)
趙氏曰。少陰之人。少偏於陰。故小貪。然陰險之性。局量褊淺。故常好賊害之心。利人之失。
而忌人之得也。
太陽之人。居處於於。好言大事。無能而虛說。志發於四野。舉措罔顧是非。為事如常自用。事雖敗而無常悔。此太陽之人也。
趙氏曰。于于。自足貌。好言大事。無能而虛說。言大不慚。無必為之志也。志發於四野者。放曠而肆志也。舉措罔顧是非者。恣意妄行。顛倒從違也。自用者。言不式古。行不遵先也。雖敗而無常悔者。陽剛而矯強也。陽在外。故偏陽之人。好誇張於外。而無內之實行也。
少陽之人。是諦好自貴。有小小官。則高自宜。好為外交而不內附。此少陽之人也。
趙氏曰。是諦好自貴者。好自審為貴也。有小官則高者。妄自尊高也。好外交而不內附者。陽性之外務也。陰陽和平之人。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欣欣。惋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尊則謙謙。譚而不治。是謂至治。
趙氏曰。居處安靜者。恬 虛無也。無為懼懼。無為欣欣者。心安而不懼。志閒而少欲也。惋然從物。或與不爭者。與物無競。與世不爭也。與時變化者。隨世變遷。所謂禹稷顏回同道也。居尊而謙。其德愈光也。譚而不治者。無為而治也。至治者。不治之治也。此陰陽和平之象。賢人聖人。心能備而行之。則心正身修。而可以平治
天下矣。
古之善用針灸者。視人五態乃治之。盛者瀉之。虛者補之。
偏陽之人。瀉陽補陰。偏陰之人。瀉陰補陽。此言針合天地人三才之道。可以挽回天地陰陽之造化者也。
朱衛公曰。陰陽之氣皆從下而上。古之善灸者。能啟陰陽之氣以上行。
黃帝曰。治人之五態奈何。少師曰。太陰之人。多陰而無陽。其陰血濁。其衛氣澀。陰陽不和。
緩筋而濃皮。不之疾瀉。不能移之。
趙庭霞曰。太陰之人。多陰無陽。故其陰血濃濁。陽氣者。通會於腠理。無陽。故衛氣所行之澀滯也。陰血多。故筋緩。血多氣少。故皮堅而濃。此陰陽不和之劇。不之疾瀉。不能移易也。
少陰之人。多陰少陽。小胃而大腸。六腑不調。其陽明脈小。而太陽脈大。必審調之。其血易脫。其氣易敗也。
趙氏曰。在內者。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多陰少陽。故六腑不調也。陽氣生於中焦。其陽明脈小者。生陽之本不足也。太陽之氣。生於水中。太陽脈大者。寒水之氣盛也。此陰陽不和。故其血易脫而氣易敗。必審察其盛虛以調之。閔士先曰。多陰無陽。故不疾瀉其陰血。則陰陽不能移易。多陰少陽。故宜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