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閒來無事,又不急著趕回去。吃過早飯的陳默,按導航的提示,向著丫髻山的方向開了過去。
要說,這個丫髻山的歷史,還真挺悠久的。它的歷史背景,也很有代表性。自唐貞觀年起,直至民國初年,歷代王朝都曾在這裡大興土木。其山上、山下共建有古建築群十八餘處。公元1713年(清康熙五十二年),適逢皇帝六十大壽,為了祝壽,臣民捐資,重建東頂玉皇閣,內奉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塑像。康熙賜題匾額“敷錫廣生”。在西頂上建有碧霞元君祠,當地人稱娘娘廟。
丫髻山東西兩頂上的建築極為宏偉,而且富麗堂皇,雕樑畫棟,極為精緻。在西頂有一座別具風格的鐵瓦殿,內奉王二奶奶肖像。在東西兩頂之間,建有三座大殿,稱為三皇殿。
三皇殿的右前方有鐘樓一座,高約三丈,上懸巨鍾,左側有一鼓樓與鐘樓遙相對應。此外,山腰還有亭堂殿閣多處,如萬壽亭、巡山廟、三官殿、菩薩殿、回香亭等。山下有皇帝的行宮和大戲樓。登山沿途,凡廟皆有石碑,特別那幾座御碑,石質細膩,字跡清秀剛勁,是當時石刻匠人高超的藝術傑作。
自元代起,丫髻山一直是京城一帶人們瞻拜祈禱的聖地。上至皇帝后妃,宗室王爺,達官貴人,下至文人墨客,市民村夫,皆有逛東大山廟會的習俗。而廟會期間,更是人如潮湧。山上有公元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碑文,記載了當時的盛況:“每歲孟夏,四方人士會於此者,或輦紙帛,或升香燭,拜叩登山,名為勝會,駢肩疊跡,不可勝計。”這種盛況一直持續到1946年。
相傳唐朝即有道士在丫髻山上結廬修煉,明朝曾敕賜“護國天仙宮”匾額;碧霞元君祠、玉皇閣等十多座原廟宇在1949年前夕被毀,後經當地信眾的捐贈,又重新在山頂建了元君殿和山門,恢復了山下的紫霄宮。每年農曆四月初一至十五,當地人便會舉辦“丫髻山廟會”和9月12日至10月2日舉辦“金秋金果碧霞蟠桃採摘節”。
以上的介紹,自然來自於龐大的網路資料。所謂到一地知一事,進一寺守一禮。雖然這種玄之又玄的東西,並沒有什麼科學依據。可作為炎黃子孫,重視自家的文化傳承,也是有必要的。
到達丫鬟山的腳下,還別說,陳默的確感受到了豁然的感覺。心情,也隨之變好了起來。將車子停好,買了門票,又在山腳下購買了香火、寶塔、路引,便順著修鑿齊整的方石路,向山上攀登而去。
此時,並非是參拜之日。但慕名前來的人,卻一點都不少。才登山,便能看到遠處那山頂上,煙火氣旺盛的場景。人們對於祈福,那是極為熱衷的。
也有很多的人,將未來寄託於“信仰之力”上,儘管很多人可能,只是臨時抱佛腳。但,有那一刻的心靈寄託,總比心灰意冷,要來得強很多。
這丫髻山的雙峰高聳,玲瓏石林,磐石御坐,林木茂盛,鳥雀繁多。順石階攀登向上,各種的景色也是尤為突出。像進門時的雙松迎客、跨門入內後的回香攬古、石經道、萬壽柏抱松、御坐石、碑林懷舊、碧霞夕照、觀音望海、石門等,一切的一切,都有著有趣的名堂。
這些名堂,雖說很多都是現代人憑空捏造出來的,可對於遊歷至此的人來說,倒也不失為值得一觀之所。
來此地敬奉香火、許願者,都是奔著所謂的“王二奶奶”而來的。這王二奶奶呢,是香河縣城東南喬各莊的、喬家二姑娘。她嫁給雀林院村的王二哥後,被稱為了王二奶奶。
陳默為此,還特意向著當地的工作人員,瞭解了一下這個“王二奶奶”,據工作人員講,說這個王二奶奶的真實姓名啊、已經不可考了。但她的故事在當地的民間是廣為流傳。據傳,她生於明朝中期。不幸的是,她與王二哥在結婚當天時,王二哥就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