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真正能做到強幹弱枝,中央強大,地方弱小,中央軍強大,地方軍弱小,那也算了。
可真實的情況是,由開始的強幹弱枝,漸漸變為了弱枝弱幹。中央禁軍都是廢物,一戰之下,盡數覆沒,無力保護地方;而地方財力、兵力缺乏,又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此時面臨攻擊,危在旦夕。
“張所、宗澤、李綱……你們可要堅持住!“趙樸心中暗自祈禱道,他們多堅持一天,就為他多爭取一些時間。
伴隨著敗仗,八字軍一路南下,很快到了襄樊一帶。
看著近在咫尺的襄陽城,趙樸想要大喊一聲:“襄陽,我來了!“
可最後還是忍住了!
若是有可能,襄陽就是老子的根據地了,日後抗金的大後方。
“月兒,你陪我去吧!“看著襄陽城,趙樸忽然起了微服私訪的心思。
〖
第186章襄陽城
李綱為政時,上書十議。這十議,看起來有些書生意氣,不符合現實,卻是符合書生的口味。別看在議政堂,趙樸將十議,批駁的一無是處,但是在很快傳播下去。
十議:二議巡幸;天下的形勢,關中為上等,襄陽、鄧州次之,建康則又次之。今天應該以長安為西都,以襄陽為南都,以建康為東都,分別任命守臣,修築城池,整治宮室,積聚乾糧,以備皇帝巡幸。三都建成以後,有三項好處:第一項可以借巡幸的名義,督促各方使國勢不至於失之太弱;第二項不設定固定的都城,使敵人無所窺伺我虛實;第三項四方希望陛下巡幸,奸雄無所覬覦。至於汴梁是宗廟社稷的所在地,是天下的根本,陛下即位之初,怎麼可以不見一下宗廟,以安定都城百姓的心呢!希望先頒降敕文,以修整朝拜陵寢為名,選擇日期巡幸汴梁。
二議,說好聽些,是建立三都,便於組織防線,防備金軍攻擊;說難聽些,就是方便跑路,汴梁呆不住,往長安跑;長安呆不住,往襄陽、鄧州跑路;襄陽鄧州呆不住,就萬建康跑路。總之,這是一條,極為狡猾的跑路路線。
在外人看來,趙樸從南京應天府出發,前往汴梁犒勞三軍,又來襄陽,是“巡行邊防“,是前來視察國防事務;沒有人會傻乎乎說,打不過跑路。
在這一點上,李綱政治上走向了成熟,也更會迎合皇上的心意。
在宋欽宗時代,宋欽宗想要跑路,結果是李綱攔在馬頭,死活不讓遷都;而如今,則是婉轉的提出跑路路線,而跑路不叫跑路,叫做巡行。
而趙樸不會為了巡行,而巡,。而是一路走著,一路視察,一路收集當地的戶籍、賦稅、土地田畝等書冊。打著巡行之名,搞著變法前的調查工作。
靠著他是皇帝的名義,可以借閱到第一手資料,在讓專門的人員覆轍整理,總結概括,一步步推出結論…………
不看則已,一看觸目驚心。
大宋城鄉差距越來越大,城中越來越繁華,而鄉下農戶卻越來越凋敝。土地兼併問題比歷朝歷代都要嚴重,除了正稅之外,立國一百多年來,又先後附加了許多雜稅,例如丁口稅、牛皮稅、鹽稅、曲稅、進際稅、農具稅、義倉稅等等,還有和買、和糴、支移、折變、頭子錢等等也變相成為了雜稅,這些雜稅徵收混亂,各地不一,但總體而言,現在這些雜稅全部加起來往往達到正稅的三倍到五倍之間;而稅種越繁雜,地方官員及稅吏鑽空子的機會變多了。
沉重的賦稅,使大量鄉下百姓不得不逃亡,許多人逃入城中,變成城中小販,或僱傭於城中商行、作坊,這也是我大宋市井極為繁華的一個主要因素;但城中所能接納的百姓數量總是有限的,超出了這個量,其餘的百姓就只能流落無依,最後化為亂民,流民又加入軍隊,使軍隊數量膨脹,戰鬥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