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趙剛耗費大量財力物力所購置的這批死士,最終的歸宿便是那錯綜複雜的官場。
在鷹醬的官場上,一直以來都流傳著一個不成文的規則。
只要你既有出眾的能力又有雄厚的資金作為後盾,那麼自然而然地便會有一大批人為之追隨。
正是憑藉著這條鐵律,僅僅過了短短半年的時間,趙剛手下的死士當中就已經有數十人成功獲得了頗為顯赫的地位,成為了官場中的翹楚人物。
而其他千餘名死士則選擇紮根於基層崗位,一步一個腳印地穩步前行,逐漸在那些看似平凡卻實則至關重要的職位上發揮作用,全心全意地為趙剛提供服務。
毫不誇張地說,正是由於這一系列精妙佈局與操作,方才使得趙剛在短短半年之後取得了如此輝煌矚目的巨大成就。
當然,在這一過程中,還有一個關鍵因素不容忽視,那便是司徒老爺子所給予的鼎力相助。
畢竟,趙剛已然加入到了他們的陣營之中,自然而然也就得到了來自他們的全力支援。
可以說,如果沒有司徒老爺子及其背後勢力的撐腰,趙剛恐怕很難在競爭激烈、暗流湧動的鷹醬官場中迅速崛起,並最終奠定下如今這般堅如磐石的崇高地位。
再來審視一下國內的局勢。
經過數月的戰鬥,武漢會戰至此終於緩緩地落下了帷幕。
這場規模宏大且戰況慘烈的戰役,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和關注。
而在這場激戰之中,趙剛所部卻並沒有直接派遣其麾下的兵力投身於正面戰場上那驚心動魄的激烈交鋒當中。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沒有大規模地投入到前線作戰。
但對於至關重要的海上和陸地補給線路,以及情報工作,甚至包括對敵方指揮體系的暗中破壞等方面,趙剛都毫不猶豫地派出了自己的精銳人員參與了對這些目標的行動。
雖然他們的行動並未能徹底扭轉整個戰局的最終走向,但所取得的成果依然是相當可觀且令人矚目的。
可惜的是,即便經過了頑強的抵抗與奮戰,武漢這座城市最終仍然不幸地淪陷在了敵人的鐵蹄之下。
在這次守城之戰中,我方的守軍同樣遭受了巨大的傷亡。
不過與此同時,那些入侵的小鬼子們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雙方的傷亡情況都不小。
更為關鍵的是,我方守軍採取了明智的戰略決策——主動撤離。
透過這樣的舉措,成功地儲存下了大量寶貴的有生力量,猶如點點星火般為日後繼續堅持抗戰埋下了希望的種子。
此外,還有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
當初守軍曾向趙剛購買過一批武器裝備,但實際使用的數量卻遠不如預期那般多。
究其原因,其實倒也不難理解。
原來,那些所謂的“雜牌軍”根本就未曾給予這些守軍精良的裝備。
反倒是將自己替換下來的一些效能不太出色的老舊武器交付給了他們。
如此一來,原本實力就相對較弱的雜牌軍隊自身的戰鬥力並未因此獲得太多實質性的提升。
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主力部隊由於配備了較為先進的武器裝備,整體實力則得到了顯著增強。
不得不說,在這一場會戰中小鬼子所承受的損失亦是極為慘重的。
為了確保能夠迅速而又毫無懸念地擊敗炎國守軍,敵人可謂是傾巢而出!
他們竟然派出了多達 9 各師團、1 各旅團以及 2 各支隊。
不僅如此,就連海軍和空軍也都參與其中。
粗略估計一下,這些兵力加在一起足足超過了 35 萬人之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