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
張荀跳下車,和門口的人說明來意。不多會兒,一臉憔悴地張小姐穿著半舊的衣衫出來,見了兩人,眼圈又紅了紅,面帶愧色的道,“謝你們兩個來送我,實是我不知輕重害了秦小姐,又連累爹孃兄弟,好好的家業,瞬間便成了這模樣……”
說著已痛哭起來。蘇瑾和姚玉蓮兩個拉到她院內,此時也不好再說什麼責怪的話,都道,“事情都過去了。秦小姐的事你雖也有錯,可最終也怨她自個兒。陽穀縣離此也不甚遠,不過兩日船程,日後必有再見面地時候。”
說著二人將所備下的禮塞給她,張小姐哭著道謝,道若在陽穀縣安定下來,必使人捎信來云云。不多會兒,女學裡的女同學,三三兩兩結伴而來,各自送了些小物件兒,表心意。
張父與張母出面來謝她們一回,及至到辰時正,一家人坐上馬車向碼頭而去。
……………………………………………………………………………………
070章 再遇丁氏
070章 再遇丁氏
送走張小姐一家,姚玉蓮今日無事,如今她也不再去學裡,便拉蘇瑾去逛書市。蘇瑾也好些日子沒出門兒了,也想四處走走,便叫張荀趕著馬車送她們去。
在書市中,蘇瑾又淘得兩本史書和地方誌,並徽州商人所畫的行道圖。這是徽州在外行商的人,經過幾代人繪製並不斷完善的行商路線、行道圖。比之官府所繪製的路程圖對商人來說更具有實際意義。蘇瑾看到這本路圖,不勝歡喜,以五錢銀子的價格買得一本。
但,大明朝最初是抑商重農地,太祖皇帝曾經想過,要消除商人,把這些人盡數趕去務農。雖然近三百年過去,商人的地位日漸受到重視,甚至自萬曆之後,已有商籍出現。但就整體而言,這還是一個以文治國,重農大於重視商業的社會氛圍。
因而當蘇瑾想找一本關於商業的著作時,尋了好久終是失望。要想了解各地的物產訊息景緻,除了親自實地檢視外,餘下的辦法,便是大量翻閱地方誌,各類文人所寫地傳記,以期能在其中尋到文人墨客們記錄的關於當地商業的點點滴滴。略帶遺憾地自書市出來。
出了書市,姚玉蓮意猶未盡,向蘇瑾笑道,“我們去鰲頭磯望一望可好?雖說咱們生在運河岸邊,實則少有機會去看看那裡的繁華景緻。”
此時將近正午,天空碧藍,白雲悠悠。秋高氣爽的時節,若能登上鰲頭磯,遠眺那長不見首尾的帆船,看那運河兩岸繁華盛景,也當為一件快事。
蘇瑾已有許久沒去鞋鋪子瞧過,想了下,便點頭笑道,“若人多,我們便回來。人少的話,便上去望望,如何?”
姚玉蓮笑道,“為何現在這般小心?”
蘇瑾無奈一嘆,“還不是因秦小姐地事兒,若非我平素非辦正事不出門,我爹爹必不叫我出來。”
姚玉蓮跟著苦笑了下,“今日我也是因送張小姐,又和你一道兒,我爹孃才許我出來。咱們這回可都受了秦小姐的連累了。罷了,不說她了,走罷”
馬車將走到孫記商號時,蘇瑾下意識挑簾去望。一望之下卻愣住,孫記鋪子的門兒今日也開了不過,只開了一扇小門兒,門前也無夥計招呼,只有一輛馬車孤伶地停著,甚是冷清。不由暗歎可惜。
姚玉蓮聽見她嘆,也湊過來瞧,突然往外一指,“那個不是盛夫人地婢子?那日在大佛寺我見過她”
蘇瑾忙伸頭望去,卻是自車上下來的一個背影,不經意轉頭,卻不是明月,但與明月的衣著制式一模一樣,不由想起第一次見面時,看見跟著丁氏的那個丫頭了。
想了想叫張荀,“停車。我下去看看”
姚玉蓮一臉迷惑,蘇瑾簡略解釋道,“中秋時,爹爹叫我備一份節禮送把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