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邁克爾阿恩特為主、赫克波特寇為副,還有他自己,一起進行精細的修改,已經半個月了。
每個劇本的研發都速度不一,包括主題、結構、人物、發展、對白等等,還要考慮到電影感、拍攝方式、預算……
ss這個故事的主題、結構都很清晰,不像t1b的複雜,只要緊抓著貝瑟尼這條主線,再配搭她的家人好友等配角的變化就行。
但問題依然不少,比如在導師和反派的人設上面一直沒有找到好辦法,或者說需不需要?
對於基督徒,最大的導師是上帝,然而一旦沒有指引式的人物,故事容易落入假大空之中。就算是在最自我救贖的故事裡,導師通常都必不可少,像《肖申克的救贖》裡的摩根弗里曼。
這源自人生,總會有什麼啟迪你,有誰點撥你。孔夫子說得對,三人行必有我師,什麼都可以是導師,相互也行,像《這個殺手不太冷》裡的里昂教給瑪蒂爾達殺手的技能,瑪蒂爾達教給他人生的真正價值。
《天使之舞》裡貝拉是導師,卻總不能也讓金吉當貝瑟尼的導師。
至於反派,在這樣一個故事中,每個人似乎都是夥伴或盟友,反派就只有那條該死的鯊魚,可它只是個功能性人物。問題在於衝浪競賽部分,要不要設定反派?
反派不需要就是個惡人,只要是對立力量,阻礙主人公達成目標。常規思路就是一個阻礙貝瑟尼奪冠的冠軍種子選手。有這麼一號人存在,就能有競爭,貝瑟尼反敗為勝的戲路。
但在這個勵志故事安插這種反派真的適合嗎,競賽部分真的要競賽嗎?
貝瑟尼最大的對手是自己,奪不奪冠並不影響她是否戰勝自己,不是非要拿到冠軍才是勝利,拿不到就失敗,當貝瑟尼踏上賽場的滑板,她就已經勝利了,她的家人好友也足以欣慰了,就電影來說已經能完整地結束了。
現實中她第一年複賽也沒拿到專案冠軍,而是第五名,第二年才拿到。
要不要改編為第一年就拿到,再來一出激動人心的比賽?
這些都是劇本懸而未決的問題,葉惟傾向於不著重競賽,但貝瑟尼團隊那邊希望能有競賽。
出於導演的考慮,結構上有個大問題一定要解決。
在劇本上,貝瑟尼出事前的故事要表現出她原本有的美好青春、夢想和生活,那和轉折變化後才有對比。這就容易偏向青春女生電影的感覺,而第二部分是勵志劇情,第三部分又是運動競賽。
電影感的統一和上升就成了問題,導演要做的是把三個部分融合在一起,變為一個有機體,而不是開頭像看一部電影,結尾像看另一部電影。
這問題是從劇本發現的,葉惟現在想從劇本做起,第一幕弱化個人青春、強化家庭溫情,第三幕不太要競賽情節,把勵志劇情的感覺從頭貫徹到尾。
但他已經發呆有15分鐘了,一個字母都沒有敲動,頭腦裡沒什麼靈感,不時有這種念頭閃過:有什麼意義?
又過了半晌,他握著滑鼠關了這份文件,開啟另一份電影編劇魔術師文件,《可愛的骨頭》。
t1b的劇本還沒有正式開始研發,也是將由他定下框架,寫出第一稿,再做團隊工作。
t1b之所以難以改編,有兩大主因,一是故事時間跨度非常大,達到十年之久;二是人物眾多。
可以這麼說,一本t1b能改編拍攝成多部不同型別的電影,這取決於以哪位人物作為人間的主線。如果像彼得傑克遜的設想以“哈維先生”為主,緊抓犯案、查案、破案這條線,那會是驚悚懸疑電影。
如果以“雷”為主,完全能拍成一部感人肺腑的愛情電影。
甚至於以“外婆”為主,也能拍出一部長輩和後輩間的溫情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