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朋友小貓王,曾經這樣評價小四:“你不要看他(小四)是個好學生,你如果惹了他,他會和你玩真的!”
小貓王看得很準,小四的確不是混社會的人,混社會的人沒有所謂的原則和“不可以”,他們圓滑世故,懂得現實世界的遊戲規則,就像羅大佑在歌裡唱的那樣:
“這個世界有著它獨特的遊戲規則:你對我笑一笑,我跟你握握手;臉上你看不到,心中要算計好;好像是為大家,其實是為自己;有時候你會輸,有時我會贏;最高原則是有自知之明,最少投資多一點收穫;別說你不在乎,別說你死要面子,我們的目的可能都一樣……”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不要幻想中(3)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現實的人們頂多只是氣急敗壞、虛張聲勢,很少會主動做出傻事。真正主動殺人的人,都是生活在現實之外的,他們是憤青、是“無知者無畏”的文盲,當然還有像小四這樣不懂現實的無辜少年。
正是對現實的茫然和不知所措,小四才錯誤地將自己全部的希望都寄託在小明身上。當最後的希望破滅之時,他也只能親手埋葬自己。小四的悲劇就在於現實經驗的缺失,在於他無法正確地理解環境。他的天真善良與這個現實是格格不入的,和小明的想法也是格格不入。
小四第一次見到哈尼的時候曾經說:“如果你寫封信給小明,就不會發生這麼多的事。”他以為小明如果知道哈尼的訊息後,就不會和別的人好。然而,在哈尼之後,小明有滑頭、小虎和他;在他之後,小明還有小馬,也許還會有小杜、小王,總之小明就是這樣現實的女孩——錯了,是女人。
“愛情是這個社會壓力中最好的、最陰險的、最有效的工具。”德意志的鬼才導演法斯賓德(Fassbinder)似乎早有預言,而小四正是死在了現實社會的一個陷阱之中,那就是功利的愛情。
當他最後試圖透過“這個世界上只有我能保護你”這樣稚嫩的話語,向小明最後一次表白自己的時候,他才發現從一開始他就是錯的。但此刻他的內心早已打上了死結,所以只能用自我毀滅的方式終結了青春。
看到小四和小明的悲劇,我真想對所有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們說一句:
這個世界根本不需要你們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地獻身和證明!這不是你們應該承擔的責任!可是一旦你做錯了,現實就會像鐵面無私的裁判,毫不猶豫地亮出紅牌,將你罰出場外,施予你重刑,就像對待小四一樣——剝奪了他15年的大好年華。
我們其實都是一樣的,經歷過生如夏花的學生時代,但是長大終究是難免的,不管願意與否,我們還是要了解這個世界。
而小四卻不懂這個道理,他依舊在勾勒著自以為美好的藍圖。他漠然地無視藍圖之外的一切東西,並妄圖將那些現實的東西一腳踢開,於是他用棒球棒打碎了教員休息室的燈泡,用匕首在小明身上宣洩著自己的不滿。
與之相反,曾經最肆無忌憚的小痞子滑頭,最後竟變成了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老實人。
也許,小四的悲劇,還源於他對偶像的盲目崇拜和幻想。
處於這個年齡段的小孩子,總是不乏偶像崇拜的,想一想誰不曾有過對某個人痴迷到朝思暮想、茶飯不思的時候?而一旦心目中的偶像某一天轟然倒塌,這種打擊是不可想象的。對於心理承受力脆弱的小四而言,更是致命的。
師長、父親和哈尼,這幾個偶像的連續倒塌,讓小四不知所措。於是他不顧一切、螳臂當車地阻止最後一個偶像小明的消失。也許,他對小明的愛只是一種自我滿足和依靠,他必須要找到一面旗幟,就像堂吉訶德出征之前也必須要找一個相對好看的村婦,作為自己假想中的公主。
從這一點來說,堂吉訶德